“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每次重温老舍《济南的冬天》,都会对济南的山和水多一分亲近感。正是因为对《济南的冬天》文中描述的绿水青山的向往,正是因为对蓝天白云、水清树绿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正是因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今天的人们才会不遗余力地种绿植绿、建绿透绿、治霾治水。
种绿植绿,对于以“山泉湖河城”闻名的济南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没有苍翠葱茏的覆盖,济南的山就没有灵气;没有绿树成荫的守护,济南的水就没有依托;没有绿色生态的常驻,济南的发展就没有活力。
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守护“泉城绿”就如同捍卫“泉城蓝”一样重要。3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调研城市绿化提升工作时说:“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德,种树就是种财,种树就是种空间。”正是由于全市上下对种绿植绿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各方面坚持不懈推进绿化美化,这座城市才能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如今,广大市民走出家门就能见到绿树成荫,登高远眺就能看到满山葱翠,随时随地分享“绿色红利”已经成为生活常态。
绿色,不仅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还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把握现在、赢得未来,济南实现“大强美富通”之路必将绚烂多彩。
种树就是种福
改善环境、改善生态,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心情愉悦,增添聚木成林的幸福底色,增加市民群众的幸福感。
3月的济南,春和景明,万物萌动。济西湿地的草木竞吐新绿,冬日里单调的水面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草青柳绿,水汽氤氲,绿意充盈视野,令人心旷神怡。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黄泛区,还曾一度成为倾倒城市废弃物的死角。为了尽快修复这一自然瑰宝,济南市启动了济西湿地规划建设,在疏通原有池塘、水系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提升园区内的绿化种植,把这里建成了国家级的湿地公园。
卧虎山水库的油菜花含苞待放,波光浩渺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满目青翠。2018年的夏天,为了捍卫水源地的生态安全,济南仅仅用了37天,就将卧虎山水库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画家村”等46处建筑群拆除完毕。1.8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废墟被推平覆土后全部植上了青草,东面种植了1万平方米油菜花,恢复了自然风貌的卧虎山水库美得像一幅山水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树木正是构建这一民生福祉的基础元素。
在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历史文脉中,“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寄托着人们对诗意幸福生活的祈盼。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陶渊明在宅边种下五柳,陪伴他度过“晏如也”的隐居生活。白居易“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将松树作为他对谈的嘉宾挚友,也寄托了他一生为民的期许。欧阳修“手种堂前垂柳”,“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让“欧公柳”传为千古佳话。
目光聚焦到当代中国。植树,在文采风流的诗意追求之外,也有了愈发丰厚的时代内涵。应该看到,短短数百年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短时间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有未来。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由此,植树造林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升级为每一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有了生态美好才有生活幸福。散步有公园,抬头有蓝天,身边有鸟语花香,城外有青山绿水——在许多人眼中,这才是新时代的“幸福标配”。芬兰诗人埃迪特·索德格朗曾感慨,“在这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要的只是公园里的一把长椅,有一只猫在上面晒太阳,我想我应该坐在那儿,一封短信紧紧地贴在我的胸膛,我想这就是我的未来。”对于身处繁华闹市的人们来说,一座绿意融融的小公园就可以收纳许多小幸福——风拂过绿叶的舒适、阳光洒落双颊的温暖、蝉鸣鸟叫带来的兴味十足。无论这一天多么疲惫,只要踏进自然的领地,人们就能很快回归宁静。
春日的牧牛山公园已是郁郁葱葱的景象。成片的白蜡、紫叶李、黄栌迎风招展,山中的空气沁着草木的芬芳。登上山顶的小木亭极目远眺,东部城区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流如鲫、行人似蚁,别有一番趣味。这是济南市已建成的32处山体公园的其中之一。在这座“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山体开始上演“变形记”,光秃秃的山头穿上了“绿衣裳”,修建起了山间小路、凉亭和石凳,在寸土寸金的闹市为市民提供了有山有树的自然净土。“一山一景”的山体公园不仅满足了市民休闲锻炼的需求,也让每座山体的文化内涵展现在大家眼前,到2020年,济南山体公园的数量将增加至52处,实现城区山体绿化全覆盖。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3月19日的历城区柳埠街道长峪村,来了很多植树人。他们中有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南部山区管委会等单位的党员代表,也有南部山区的生态志愿者,还有当地的村民。他们三五成群,或铲土或扶苗,沿着蜿蜒的山路种下树苗。一上午的时间,上百株白皮松、樱花树就迎风而立。种一棵树,种下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鲜活生命,种下的是一份未来发展的绿色资源,种下的是一份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植树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定义务,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体验到生命力的蓬勃、自然资源的珍贵,亲身感受聚木成林长风烟的幸福感。
种树就是 种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看到兰考泡桐,就会想起焦裕禄;看到东山木麻黄,就会想起谷文昌;看到寿光杨树成行,就会想起王伯祥……一片绿荫,惠泽后世。人们之所以睹树思人,是因为种树者种的不仅是树,更是德。种树,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需要种树人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有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这种境界、胸襟、精神,正是广大领导干部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近年来,我市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把加大植树造林、种绿植绿力度放在重要位置来推进。
2018年春天,市委、市政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按照“快、大、全”的要求,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宜花则花,深入开展裸土覆绿行动,为济南增添了更多绿色。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新造林5.08万亩,新发展特色经济林2.8万亩,义务植树1300万株;裸土覆绿1700万平方米;建绿透绿964处,竣工面积150.3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街头游园103处,评选出20处“双十佳公园”;提前完成35座山体绿化提升,20处山体公园建设完成,整治渣土山1313亩。
按照《关于开展“绿满泉城·美丽济南”城乡绿化行动的实施意见》,我市还开展了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绿色通道及绿化提升建设,对河道水系两侧进行绿化提升,努力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通道景观,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廊道。
如今,人们走出家门口,就能看到一片片的绿树青山。郁郁葱葱的山体公园,吸引着市民前去锻炼、游玩。这样的山体公园在济南还有许多,唐冶体育公园、东沙公园、牧牛山公园等山体公园都已建成投入使用。如今,人们一路行驶在铁路沿线,以前的“脏乱差”踪影难觅,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色长廊。如今,城区的裸露土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片片绿地……裸土覆绿、植树种林,虽然不能直接转化成GDP,但却是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举措,也是利民惠民的直接举措。
按照计划,2019年我市将加快推进城区山体绿化,开工建设6处郊野公园,城区山体绿化提升27座,续建竣工城区山体公园20处;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造林12.76万亩;建设济东、济青高速森林生态廊道94公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的植树造林,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人播绿立德,后人也会睹树思人,感其精神,必将奋发有为、前赴后继,接力共创省会美好的未来。
种树就是 种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满目葱翠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能够支撑产业发展,让群众分享“绿色红利”
一棵树,能产生多少价值?国外有科学家算过两笔账:一棵50年的树,论木材价格最多值300多美元;论综合价值,它每年可生产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值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等值31250美元,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值31250美元等,总计约20万美元。
由此可见,种树虽然见效慢,但从长远来看、从生态角度看,种树就是在种财。
我市的种绿植绿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366.86万亩,湿地总面积达33万亩,林业产值达160.91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5.24%,并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当年,我市启动了“济南市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效益评估”项目,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首次对济南市林业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效益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64.41亿元/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4.21亿元/年。这两项价值总计288.62亿元/年,相当于2015年济南市GDP的4.65%。而通过评估结果计算,我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可为每个市民提供相当于0.37万元的生态服务,也就是说,我市每一个市民,每年都可以分得3700元的“绿色红利”。如今,随着我市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市民享受的“绿色红利”越来越多。
在这次评估中,我市选择了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8类23项服务指标。在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占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量的34.29%;固碳释氧的价值量次之,占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量的24.58%。我市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82584.04万吨,相当于全市水资源总量的69.81%。济南泉水的“源”在南部山区,而保证泉水源源不断的正是这片森林。我市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在南部山区开展造林绿化,涵养水源效果显著,对维持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用水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济南泉水的持续喷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对济南保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其另一显著作用——固碳释氧,则对济南的雾霾做着无声的对抗。我市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76.81万吨、释氧160.12万吨、吸收污染物4.60万吨、吸滞总悬浮颗粒物635.40万吨,固碳释氧功能价值量占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
而且,树木不仅仅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环境,还可以变身“摇钱树”。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产业兴林富民战略,把发展经济林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樱桃、板栗、核桃、杏、桃、枣、苹果等特色经济林。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特色林果示范园建设等不断提高经济林生产水平。特别是自2017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等林业扶贫工作,拓宽了部分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改善了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
种树就是 种空间
促进低碳减排,增加森林碳汇,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环境容量置换出更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作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名副其实的“减排大户”。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47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
保护与发展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一面都不可或缺。一方面,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丝毫不能松懈;另一方面,国际间、城市间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刻不容缓。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固碳,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为环境友好的途径,不仅有效减排改善环境,还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置换出更多空间。
种绿植绿,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二氧化碳,每吨的成本约100美元;而通过森林碳汇,每吨的成本大概只有10美元。近年来,各地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绿透绿,增加森林碳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碳汇减排贡献巨大。
种绿植绿,是增强城市吸碳功能、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有一种很形象的科普说法是,如果你买了一辆奥迪A4汽车,那么你种上0.7公顷的树林,就可以“吃掉”爱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河北塞罕坝林场为例,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不仅为京津地区阻挡了沙源、涵养了水源,而且建起一个巨大的储碳库,为京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置换出更多碳排放空间,进而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种绿植绿,可以将环境优势转换为空间优势、经济优势,带动地区快速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绿色经济链”的新理论,认为以绿色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同时改善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带动整个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增值,使经济充满活力。
生态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与内在潜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减少生态破坏的损失、生态治理的成本,加大种绿植绿面积、绿化美化力度,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积累,涵养城市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森林因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历次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都把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如今,种绿植绿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济南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这得益于城市采取的环保政策,种绿植绿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如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建绿透绿的力举让市民群众赏心悦目、城市环境改善升级的同时,也让泉城品牌更加独具魅力,为省会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更具价值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种绿植绿、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加强种绿植绿、坚持绿色发展既是新理念也是新空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必将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强大动力,加速实现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