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济南市市中区委、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关于济南市市中区区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挂牌成立。市中区委深化地方机构改革协调小组会议召开。市中区召开“三定”工作座谈会。
改革新潮催人进,筑牢基石兴大业。随着区自然资源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医疗保障局、区教育和体育局等部门的挂牌成立,11个党委机构和26个政府工作部门的“三定”规定全部印发,领导班子调整配备、涉改部门挂牌、人员转隶等工作完成,标志着市中区机构改革工作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完成。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所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来,切实当好机构改革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浪潮在我市全面铺开后,市中区应时而动、层层动员、扎实推进,明确推进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牢牢把握工作重点,积极落实领导班子配备等各项改革任务,确保机构改革蹄疾步稳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质之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全市上下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干事创业氛围中,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前所未有的昂扬锐气和突出效率,上下联动,整体发力,保证了改革工作步调一致、有序推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成绩斐然。市委编办负责人表示,市中区委编办上下用良好的作风和高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改革攻坚,超前谋划,加班加点,突出“早、快、实”,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走在了全市前列,为各区县做出了表率。
凝心聚力 提早谋划
明确“风向标”抓好机构改革工作
为把深化机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市中区委编办牢牢抓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政治主题、改革主线,以党的政治优势引领此次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同时,坚持把“优化协同高效”作为机构改革工作着力点,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在机构重组过程中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这个关键,强化职责和业务有机融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职能配置,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提高各类组织机构运行的效率效能。
自机构改革的号角吹响至今,市中区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这期间,除了一次次打通思想经脉的头脑风暴,还有一次次掷地有声的改革创举:
开展摸底——重新整理市中区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制定机构改革各部门工作清单,提早开展机构编制测算工作;
头脑风暴——召开市中区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全区“三定”工作推进会、全区涉改人员转隶工作推进会议等一系列会议;
优化配置——成立区委深化地方机构改革协调小组,成立4个“三定”工作组,完成新组建党政机构领导班子配备工作;
率先挂牌——市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中区自然资源局、市中区应急管理局等新组建部门挂牌成立,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全市率先挂牌;
一场场务实、高效的会议,一项项创新、先进的举措,让市中区机构改革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此基础上,市中区以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为重点,准确把握改革原则和任务,提高站位、提升境界、提早行动,确保推进改革内容不走样、方向无偏差。
把握重点 统筹推进
高位推动织好改革“保障网”
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涉及方方面面工作格局的调整,许多固有藩篱尚待突破。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据市中区委编办负责人介绍,市中区的做法是把牢“四个关口”,确保机构改革工作稳妥、扎实、有序推进。
把牢思想关。市中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和全局观念,当好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以强烈的大局意识,营造拥护支持参与改革的良好环境。
把牢责任关。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市中区强化对涉改部门的指导服务,各街道、各相关部门把机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各党(工)委、党组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链条。
把牢衔接关。通过强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市中区实行预案管理,提前谋划考虑相关工作,确保原定的工作职责履行好,既定的目标任务完成好,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把牢纪律关。市中区各街道、各部门严格遵守机构改革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机构编制纪律、干部人事纪律等,对在机构改革中失职失责、不作为慢作为等导致改革滞后的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严肃问责,确保机构、职责、队伍按照改革要求及时调整到位。
为确保机构改革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市中区对改革涉及的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制定职责任务明确、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机构改革工作“规划图”,审议通过《区级部门机构编制职数框架的主要依据和原则》《市中区党政机构编制职数框架》等政策规定,有效统筹机构改革全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市中区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大机构调整和优化力度,通过组建行政审批服务、教育和体育、文化和旅游、自然资源等机构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让群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
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方法科学高效。市中区于3月13日召开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干部调整方案,配齐配强了涉改单位领导班子;3月14日召开人员转隶工作推进会,市中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区财政局4部门联合办公,于3月15日下午顺利完成人员转隶工作,其中涉改党政机构、部分事业单位转隶人员300余名,17个街道办事处转隶人员700余名,涉及人员千余名。
厘清边界 高质高效
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三定”制定工作
“三定”工作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是“重头戏”,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机构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在于“三定”规定的制定。
市中区严格落实上级改革要求,研究确定部门机构编制职数框架意见,全面梳理职能职责关系,优化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印发《“三定”规定参考模板》《关于“三定”规定主要职责表述的规范用语》,聚焦“定职责”这个重中之重,紧贴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和公共服务转变的需要,最大限度理顺职责,解决交叉扯皮问题。
据市中区委编办负责人介绍,为扎实做好“三定”工作,成立了4个工作组,一方面,提前与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及市级部门对接,第一时间掌握市级部门“三定”情况,弄懂政策口径,明确工作遵循;另一方面,向全区37个部门印发了“三定”模板,指导各部门迅速开展“三定”工作。在起草过程中,认真研究各部门主要职责和职责分工等关键内容。其间,工作组就有关问题多次向市委编办请示,并在第一时间举办“三定”工作业务培训会,分阶段召开“三定”起草沟通会和职责边界协调会。通过多方论证、反复修改,形成了“三定”初步框架。3月18日,协调小组办公室召开了“三定”工作座谈会,集中听取了各部门“三定”汇报,同时就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会后将有关情况汇总,再次向市委编办请示汇报。根据反馈意见,各部门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3月19日下午,各部门向协调小组办公室报送了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的“三定”规定(讨论稿)。
与以往的机构改革有所不同,这次改革并非简单的机构撤撤并并、人员进进出出,而是更加注重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市中区坚决清理规范限额外行政机构,对各项“硬指标”坚决执行到位,该并入的并入、该降格的降格、该撤销的撤销;坚决推进区级事业单位改革,将完全、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坚决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街道倾斜,推进街道职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此次机构改革对落实推进审批便民化、加快转变职能提出具体要求。2018年12月14日,市中区组建全市第一家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标志着市中区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下一步,市中区将通过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深入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的全方位变革。
由表及里 激发活力
转职能、调结构催生“化学反应”
机构改革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整合优化政府资源,做好“乘法”。改革前,市中区有副处级以上限额外行政机构20个。改革后调整为限额内机构1个,在相关党政机构挂牌6个,机构规格由处级调整为正科级的5个,撤销的8个。
通过全面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市中区委编办依据区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行政权力清单和职责任务,对全区327家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进行全面梳理,加大事业单位调整力度,结合党政机构调整,同步划转涉改部门所属相关事业单位,同时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优化事业资源布局结构,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
此次机构改革后,市中区共设置党政机构37个,其中党委机构11个,政府工作部门26个,全面加强了党委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了党委组织体系和职能体系;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组织结构更加优化,职责关系不断理顺,行政效能显著提升。这一切都将为品质市中攻坚突破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