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农,在商河县既下到了田间地头,也跑出了加速度。“土地生金”的双重含义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拿着土地能贷款,资金助力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有了更高的产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涉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经营稳定性较难评估等原因,涉农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融资难”“融资贵”愈发成为难点。
2016年,商河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将金融“活水”引向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为涉及农业领域的种、养、加工、运输、储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乘着金融支农的东风,商河县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商河正向我们快步走来。
金融返乡 拿着土地证能贷款
前段时间,玉皇庙镇张名杨村村民张元义忙得不可开交。“我8月份贷款刚买的那台玉米茎穗联合收割机可派上用场了,我出去干了26天活,帮人家收了1500多亩地,挣了20多万元呢。”他指着停在院门口的收割机,边笑边说。
今年8月,他萌生了购买收割机的想法,可资金还差不少。商河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他办理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这也是商河县首个办证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主体申请—镇街初审—中心复审—颁发证书等环节,他不到两周就拿到了证。随后,他拿着证去建设银行济南商河支行办理“地押云贷”,只用了5个小时,就收到了16.3万元的贷款。
和张元义一样尝到“甜头”的还有乡村绿洲(山东)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靠政府订单,仅用时一周,公司便从齐鲁银行济南商河支行获得500万元的“政府采购贷”。
为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商河县支行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工作,制定了《商河县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回流农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办理业务137宗、颁发证书161本,涉及650家农业主体、农户5136户,流转土地46498.36亩,交易金额32548.59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匮乏”的难题。
雪中送炭 给农业输入“活水”
“多亏了齐鲁银行给我延缓还款期限,这才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孙集镇王皮村济南盛兴童硕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平感慨万千。
今年疫情期间,由于物流不畅等多方面原因,王平种的菜出现了滞销,仅有机菜花一个品种就亏了20余万元。“当时正好到了还款期,一时真筹不到这么多钱,急得成宿睡不着觉。”他说。
商河县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银行了解到王平的困难后,多次上门商谈对策,最终按照相关政策为他办理了转贷,给王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依靠“蔬菜贷”,他的蔬菜基地温室智能设施得到提升,蔬菜产值大幅增加。不仅如此,他还用贷款流转了25户贫困户的土地,建起25个蔬菜大棚,让贫困户当年就全部实现脱贫。
为了让金融机构有更多为“三农”服务的产品,商河县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创新服务理念,联合银行、农担公司等单位开发系列产品,如济南祥康食品有限公司运用“冷链物流贷”,办理融资抵押担保贷款150万元;济南鑫鑫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运用“花卉设施贷”,使商河县农村商业银行为其授信200万元;怀仁镇东信村“商河县师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孙集镇前街村“商河县众鑫土地股份合作社”等8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用“强村贷”,获得由中国农业银行商河支行、商河县农村商业银行等业务银行办理的贷款528万元。
多了“担”“贷” 降低了金融门槛
“种植大户贷”“种苗贷”“花卉贷”等30余款特色产品的出现,既是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一次创新,也是乡村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有益结合和有效探索,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银行贷款存在的门槛高、周期短、需抵押等瓶颈,为规模较小、缺乏抵押物的合作社提供便捷的金融惠农服务,有效解决了银行与农户信息不对称,不敢贷、不敢担问题,引导金融活水流向“三农”。
在加强体系建设的同时,商河县全方位推进政府、银行和农业信贷担保之间的合作,努力做大“朋友圈”,为涉农业务开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温泉花都 生态商河”是商河县一张靓丽名片,为把全县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商河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联合省、市农担公司和全县8家业务银行,2020年为全县花卉企业及花农办理融资抵押担保贷款5320万元,促进全县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