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项目提升 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今年,我市计划新增社区认知症筛查康复服务点10个,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700张,培育养老领域规上企业3-5家,建设“智慧养老院”3家、社区“虚拟养老院”3家,新设社区基金100个,新增“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项目100个。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2024年,我市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大类项目建设,全力以赴保基本、优服务、促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市养老服务设施数量、慈善组织数量等7项业务指标居全省前列,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
去年,我市9类困难群众11项保障标准分别提高了5%以上,新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8处,规范提升老年助餐站点400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精准保障3390名孤困儿童,资助287名孤困儿童圆梦高校,市儿童福利院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135张,完成适老化改造868户,培树示范型养老服务设施65家,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达到12个。新增慈善组织9家、达到122家,慈善信托达到54笔、合同规模1.56亿元。推出“慈善+”公益项目,新增社区基金、“幸福家园”项目722个,惠及130万群众。销售福利彩票11.34亿元,筹集公益金3.34亿元,累计销量突破200亿元。制定乡村道路命名指引,编制历史城区、沿黄、乡村3张地名图,打造地名文化主题社区(特色村)47个。
年内建设“智慧养老院”3家
老有所养,是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热切期盼。
今年,我市将推进2个区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培育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0家,持续完善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加强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入选了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下一步,我市将加快项目建设,年内完成老年人认知症筛查10万人次,新增社区认知症筛查康复服务点10个,新增认知症专业照护机构1家,增设认知症照护专区20处,新增认知症照护床位800张。持续优化全市养老机构床位结构,年内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700张,全市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80%以上。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年内培育养老领域规上企业3-5家。
面向国内外养老服务头部企业加大招引力度,年内计划引进2-3家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建设、运营养老项目。推动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年内计划新增市级连锁化养老服务企业5家,培育省级连锁养老服务企业2家。年内建设“智慧养老院”3家、社区“虚拟养老院”3家,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养老服务。
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
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2024年监测预警困难群众7.42万人次,其中,纳入低保、特困725人次,纳入低保边缘29人次,实施临时救助1409人次,转介专项救助226人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开通社会救助二维码,实现了救助政策“码上知”、救助流程“码上看”、救助申请“码上办”、救助公示“码上查”四“码”合一,将每月10日作为社会救助集中申报日,帮助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2024年将1977人次新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为3914人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时长19.2万小时。
今年,我市将研究制定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进一步健全完善、迭代升级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建立“两个清单”:准确评估困难类型、程度及相应的基本服务,建立“需求清单”;发挥民政部门统筹协调作用,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合理确定服务类救助项目、对象、服务标准及保障措施,建立“服务清单”。通过两张清单,链接供需两端,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深化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探索建立一体化区域化救助模式,持续擦亮“泉城避风港”服务品牌。
探索“老年人服务一件事”联办机制
今年,我市持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老年人、孤困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年内探索“老年人服务一件事”联办机制,争创不少于8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持续推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实施年度实事项目,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好“孤儿助学工程”“护佑健康”“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等项目。
坚持公益属性,优化全流程管理,推进减项降费优服务,打造“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持续开展婚姻登记“跨区域办”、婚育户“集成办”等,建设章丘区百花园婚姻登记点,提升婚姻登记便捷度。
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年内新设社区基金100个,新增“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项目100个,创新实施“慈善+”民生服务项目。推进重点片区地名命名,编制新版《济南市城区地名图》,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和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地名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