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根据印发实施的《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服务项目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2条措施》,主动靠前服务,以项目需求为导向送政策、送技术,帮助项目依法依规顺利落地、快速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环评审批“贴身”服务
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四个一”服务机制。成立一个专班,实施重点项目清单化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问题;建立一个台账,将2023年度1416个省市县重点项目纳入服务保障台账,定期调度;安排“一对一”对接,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加强前期指导,推动环评编报;实施一套提速流程,将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2023年以来,完成1158个重点项目环评(含登记备案和无需办理情形),做到应批尽批。
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不作规定的项目,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依法依规无需办理环评手续。对不涉及环境敏感区项目的前期标准厂房、办公用房等豁免环评。
鼓励环评“打捆”审批。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环评“打捆”审批工作,鼓励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联合编制一本环评文件,单个项目无需再开展环评,切实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其间,济南高新区4个道路项目、莱芜区6个节水灌溉项目、历城区9个燃气锅炉项目“打捆”审批,助力项目加快落地。
共享园区跟踪监测数据。指导园区开展跟踪监测,全市74个园区按要求编制年度跟踪监测报告,共享园区跟踪监测数据供入园项目免费使用。
简化企业项目环评内容。全市已通过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审查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共82个,审查面积约989平方公里。对位于已完成规划环评并落实要求的园区,且符合相关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企业,支持项目环评直接引用规划环评结论。
统筹保障环境要素
实行总量指标统筹。对项目所在区县难以保障污染物总量指标的,实行全市统筹调剂。2023年以来,全市共保障500个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需求,其中市域内统筹调剂项目22个。
实行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收储山东闽源钢铁有限公司、山东水泥厂有限公司等关停后形成的碳排放指标195万余吨。积极协调解决全市新上“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指标,为济南热电集团有限公司2×66万千瓦先进燃煤机组供热项目协调碳排放指标159.5万吨。
监管帮扶并重
实施执法“正面清单”。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清单内企业或项目,以非现场执法检查为主,2023年,共对清单内企业或项目实施非现场执法检查619家(次),开展帮扶指导58家(次)。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严格落实从轻、减轻和不予处罚规定,截至2023年12月15日,全市共减轻、从轻和免除行政处罚案170件,减免罚款1859.79万元。其中免罚106件,免罚金额1501.01万元;从轻案件数45件,从轻金额239.58万元;减轻案件19件,减轻金额119.19万元。
实行重污染天气差异化管控。落实基于绩效分级的差异化管控措施,全市8家A级企业和9家引领性企业在重污染应急期间不停产限产,可以自主采取减排措施,38家B级企业减少限产幅度。指导帮扶全市长流程钢铁企业争创A级,制定“一厂一策”创A方案,实施完成21项进一步提升改造工程。3家钢铁企业和2家炭素企业评为A级绩效企业。
创新监管模式
减轻企业治污成本。以趵突泉酿酒公司和光大水务唐冶污水处理厂为试点,率先开展白酒制造业废水替代常规反硝化碳源研究项目,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强化降碳减污。
鼓励企业专业化防治污染。指导济钢集团申报环保管家模式试点,定制一站式环保服务,实现专业技术服务和环保需求有机结合,促进企业专业、规范、集约管理环境。
深化排污许可智慧化服务。新开发超量预警等功能,通过排污许可智能管理系统精准推送各类预警提醒信息3万条;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全覆盖,截至目前为全市2633家持证排污单位生成排污许可电子证照。
实行土壤调查清单化管理。对接292个省市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完成评审100个。对起步区园博园科技馆项目等21个重点项目地块开展“打捆函审”,2个工作日内即完成报告评审并出具专家意见。
提升服务水平
持续优化“窗口服务”。严格落实网上办、预约办、帮代办等线上线下服务要求,认真实施“一次性告知”“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截至目前办理完成市级一般建设项目环评审批52个、排污许可486个、辐射安全许可证25个、核与辐射类环评审批10个、放射性同位素异地使用备案7个、危险废物经营许可21个及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审批1个。
深化“面对面”宣传。全过程跟踪服务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燃煤机组等重点项目环评审批以及审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联合济南中院举办3次“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活动,先后走进全市8家企业开展送法入企。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2023年,全市争取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资金支持3.1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37亿元,省级资金0.81亿元;组织53个项目申报纳入中央项目库、39个项目申报纳入省级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