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协同推进“区社一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莱芜区:让群众就近把病看好

发布日期:2025-04-28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近日,莱芜区牛泉中心卫生院的医生通过远程系统将一名患者的胸部CT影像传输至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影像科诊断中心,半小时后,专业影像医师签发的诊断报告通过系统回传。
  这只是莱芜区创新开展“区社一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莱芜区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联动,形成以区级医院为核心、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公共卫生机构协同的“区社一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确保群众“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
  资源共享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4月17日10点08分,莱芜人民医院远程心电网络会诊中心值班室的电子屏幕上,收到了一份来自高庄街道黑峪村卫生室上传的心电图报告。值班医生立即诊断,结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0点09分,将诊断报告进行反馈并启动应急救治程序,患者当即被送往上级医院,得到紧急救治。
  这个“心电一张网”医疗服务系统,通过远程诊断,有效解决了村级卫生室医疗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目前“心电一张网”已覆盖莱芜区3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年底前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
  “区社一体”,信息先行。莱芜区以数字化建设助推医疗资源共享,围绕“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目前,莱芜区已形成远程诊疗、心电、影像、质控、洗消“五张网”。通过推进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基层检查、区级诊断”。
  莱芜区还积极发挥莱芜人民医院在“区社一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中的区级医院“头部”作用,派出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等12支专家团队,到基层坐诊、培训指导、带教基层医生。
  分级诊疗 让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分配
  前不久,市民狄先生因不慎摔伤,就近到鹏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通过检查,诊断为股骨颈骨折。于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将狄先生转诊到莱芜人民医院进行手术。
  术后两天,狄先生转回鹏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治疗。狄先生说:“双向转诊省时省心、节省费用,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感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患者,还有各级医疗机构。“像狄先生这样的患者,如果做完手术后还留在医院康复,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还会浪费区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莱芜区积极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对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诊疗能力的患者,莱芜人民医院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转诊患者12小时内完成住院。同时,莱芜人民医院将处于术后恢复期及危重症稳定期的患者有序转诊至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
  多向发力 让群众健康生活更有“医”靠
  多向发力,全面开花。莱芜区把准改革脉搏,开好惠民良方,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内壮“筋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就是“强县城、强基层”,对此,莱芜区按照“优区级、活镇级、稳村级”的基本思路,推动“区社一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工作走向深入。
  优区级。先后建立20余个医院科研平台,7个学科获评市级重点学科,5项技术填补区域技术空白,开通5条“免费就诊摆渡车”专线,累计服务群众5.1万人次;
  活镇级。强化县级医疗次中心建设,莱芜人民医院与鹏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一体化发展,19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体系,医保智慧结算实现全覆盖;
  稳村级。改造提升144家村卫生室,建成19处名医基层工作站和中医、疼痛、口腔等一批特色科室,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打通农村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外借强力。莱芜区还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第二妇幼保健院等市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主动与齐鲁医院、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加强合作,邀请知名专家定期到莱芜坐诊指导,推动更多的外来优质医疗资源向莱芜延伸。
编辑: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