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多地加强特有物种保护,部分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

同心协力 让家园更多彩

发布日期:2021-08-18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大熊猫——
  30余年野生种群增加700余只
  根据全国历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我国野外大熊猫数量从1985—1988年调查的1110多只增加到1999—2003年调查的1590多只。截至目前,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截至2020年12月1日,全球大熊猫人工圈养总数达到633只。而在2003年底,全球大熊猫人工圈养数量仅为161只。
  “我们不断加强大熊猫繁育保护工作,着力在提高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上下功夫,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工作有序开展,大熊猫繁育保护工作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大熊猫种群质量管理,实现了种群较快增长。
  保护大熊猫,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李德生告诉记者,大熊猫对于生物科研有着重要价值,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对大自然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德生表示,为保护大熊猫,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使得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岀现持续恢复性增长。
  藏羚羊——
  从不足7万只到30万余只
  晚上9点,夜幕降临可可西里。空旷的原野上,几盏微黄的灯光亮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管委会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的管护员们开始了忙碌。
  火炉上,铜壶“咝咝”作响,不大的房间里,飘着奶香味儿。保护站站长秋培扎西一边提起铜壶往奶瓶里灌奶,一边跟记者说:“每年5到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等地的藏羚羊会到卓乃湖区域产仔,回迁过程中,部分体质较弱的幼仔会与羊群失散。”
  秋培扎西来到救护室,打开管护笼,9只小藏羚羊一下子围上来,乌黑的眸子、灵巧的身型、棕黄的绒毛,非常可爱。“别急,都有。”秋培扎西和同事们边给小羊喂奶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救助、喂养,待它们恢复自我生存能力后放归自然。”
  据统计,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7万只,恢复到本世纪初的15万余只,又到如今的30万余只。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除了保护区专业的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默契配合,持续打击盗猎、开展巡护救助外,还离不开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支持。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基础物种,是当地自然生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秋培扎西介绍。
  巧家五针松——
  人工繁育近7000株,首次实现迁地保护种群结实
  “小陶,快带上望远镜来园子!”8月10日,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的电话,研究所研究实习员陶丽丹拿上望远镜就直奔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透过望远镜,陶丽丹看到了一颗饱满的棕色松果,泛着绿色的果皮和翠绿的针叶,正在风中摇曳。
  据介绍,巧家五针松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990年首次发现时,仅有34株野生植株,分布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药山一条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坳中。研究显示,巧家五针松种群数量过少,遗传多样性较低,在自然群落中竞争力较弱,加上分布范围狭窄,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自然灭绝风险极高。2021年,它不仅有了近7000株的人工繁育种群,还首次实现了迁地保护种群结实。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将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分布区及周围1193公顷森林纳入保护区管理;就地保护、采种育苗、迁地移植、科研监测……云南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持续关注,保护巧家五针松。除了巧家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明、大理都有了它的人工种群。
  为了这一天,植物学家们已经足足等待了12年。“2009年播种、2012年定植,它比我还早到研究所6年。”陶丽丹说,木本植物开花结实周期长,“能不能成功繁育、定植后能不能存活,基本上当年就能知道,但能否异地结实往往一等就是十几年。”
  “不仅是人工繁育,我们还会将巧家五针松周围的土壤样本、伴生植物情况上传至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信息平台,供研究人员使用。” 陶丽丹说,“现在不用上山,在昆明市的植物园里就能看到这么珍稀的植物,对我们植物研究者来说,特别有成就感。”
编辑: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