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开拓新境界 实现新跨越

聚焦县(市)区党代会: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市中

发布日期:2011-12-28

信息来源:

回顾5年来的不平凡历程,市中区硕果累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城乡环境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过去的5年,成为市中区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5年。
未来5年,是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的5年。市中区的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基础更加坚实,空间更加广阔。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全市更加注重中心城区的率先突破和商埠风貌区的改造更新,市中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过去5年
辉煌
城建框架全面拉开 综合实力更上层楼
市中区用5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答卷。
这5年,市中区经济规模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先后跨过300亿元、400亿元台阶,预计2011年完成558亿元,年均增长14.5%。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被确定为全省10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之一,汇丰银行以及三大直辖市商业银行等50余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商贸服务业不断优化升级,万达凯悦酒店、英国乐购、万千百货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和星级商务酒店相继开业。一批投资体量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1个,实际到位资金494亿元,投资规模效应明显。
这5年,市中区大力实施“北精南快”发展战略,突出打造“一轴两带”空间布局,先后启动了魏家庄、普利街等城市重点棚改项目以及柏石峪、分水岭、九曲等城中村改造片区;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经四路沿线老商埠、大观园东、绿地普利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加速实施;二环南路沿线兴隆主题公园、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生态社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大型项目加力推进,大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经济快速增长 金融业支柱地位凸显
经济规模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先后跨过300亿元、400亿元台阶,预计2011年完成558亿元,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先后突破15亿元、20亿元大关,预计2011年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24.17%。预计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亿元,年均增长19.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3.5亿元,年均增长22.5%。累计完成出口创汇40.94亿美元,年均增长25.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5亿元,同比增长12.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0.8:24.6:74.6优化为0.6:17.8:81.6。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被确定为全省10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之一,汇丰银行以及三大直辖市商业银行等50余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商贸服务业不断优化升级,万达凯悦酒店、英国乐购、万千百货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和星级商务酒店相继开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预计201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3%。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批投资体量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1个,实际到位资金494亿元,投资规模效应明显。
“北精南快”实施 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城区规划日益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发展,聘请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对全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片区定位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26个重点片区和项目的规划策划,大力实施“北精南快”发展战略,突出打造“一轴两带”空间布局,全区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城市改造加快推进。先后启动了魏家庄、普利街等城市重点棚改项目以及柏石峪、分水岭、九曲等城中村改造片区,累计完成拆迁500余万平方米,馆驿街新区建成入住,万达广场投入运营,自由大街改造即将完成,梁庄片区改造加快实施,城区承载力不断增强。
大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经四路沿线老商埠、大观园东、绿地普利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加速实施;二环南路沿线兴隆主题公园、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生态社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大型项目加力推进,大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市管理深入推进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城市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精细化。
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累计投入23.8亿元进行环境整治、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和绿化美化,先后整治老旧小区21个,新增绿地面积185万平方米,济大路、英雄山路、六里山南路入选全市十大“最有魅力道路”。
城乡环境不断优化。累计投入1.37亿元用于环卫设备设施购置建设,扎实开展“城乡清洁行动”,深入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主城区保洁率达到100%。取缔马路市场11个,新建便民市场21处,占道经营现象得到明显控制。累计拆除违法违章建筑86万平方米,违法违章建设有效遏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民生民计持续改善
预计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207元和11432元,是2006年的1.87、1.86倍,年均分别增长13.3%、13.2%。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市低保由每月230元提高到40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1200元提高到2400元,养老保险扩面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市率先实施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办法,加大对残疾人、“三无”对象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每年办好百姓安居、医疗惠民等一批民生实事,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区管理服务创新深入实施,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村居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居民群众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文化共享工程加快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我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区。同时,科技、体育、计生、民政、老龄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和省、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等42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平安建设扎实有效。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信访稳定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公开接访和积案化解活动,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监管,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加强。支持人大、政协认真履行职能,人大、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活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加快法治建设步伐,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推进。同时,纪检、监察、政法、统战、史志、档案、双拥、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党建开创新局面 执政能力显著加强
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积极开展“争当十个先锋”活动,创先争优取得扎实成效,我区做法得到中央组织部的肯定。
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新亮点。以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为契机,创建社区党建“135”工作模式,社区党建实现新提升。重视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和村级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星级管理”,深入推进城乡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农村党建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机关、企业、学校和“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我区被评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区。
班子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干部一线实践锻炼,深入实施干部培养选拔改革,通过“两公开四差额”、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化解难题、突破瓶颈、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实施人才培养聚集工程,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加强。加大源头防腐力度,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日益完善。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情预警机制,全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总结历史经验 谋求科学发展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市中区积极总结出“6个必须”工作经验,努力以更高的境界引领发展、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更大的气魄推动发展。
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拉高标杆、提升目标,努力在创先争优中实现进位赶超。思想境界决定工作成效。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境界的大提升,才能不断创造发展新业绩。
必须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明确的功能定位打造产业高地、把握工作主动权。科学规划是发展的先导。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布局,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
必须坚持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主动谋划,增创发展优势、实现发展新突破。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决定一个地方能否赢得主动、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判断形势,积极抢抓机遇,才能在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中开创工作新局面。
必须坚持以城市建设支撑发展,拓展空间、完善功能,全面增强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城市建设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的主要方式。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造建设作为城区发展的主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必须坚持以队伍建设保障发展,勇于担责、敢于攻坚,不断提高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干部队伍素质决定工作水平。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以群众标准衡量发展,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真正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五年来,市中区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既整体推进民生工作,又注重解决具体困难,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践证明,只有继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全区人民万众一心推进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展望未来5年
确定四大城市功能定位和三大奋斗目标
市中区绘就未来5年发展蓝图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建设管理为引领,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围绕金融商务中心区、综合服务核心区、商埠文化传承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四大功能定位,坚持主城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发展,着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服务业优先、社会管理科学化、民生普惠四大战略,把市中建设成为繁荣、魅
力、和谐的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这是本次党代会上,市中区对未来5年的指导思想。
随着全市“一城三区”发展框架的全面拉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节奏更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更大,对县(市)区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据此,市中区明确自身优势,对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了“四大定位”、“三大目标”和“四大战略”。
四大定位引领发展方向
金融商务中心区。通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大政策效应,增强资源集聚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将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打造成为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机构汇聚、体系健全、交易发达、辐射力强的区域性金融商务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形成全市乃至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
综合服务核心区。立足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加快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高标准、高水平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把市中区建设成为服务驻区党政军机关、服务辖区居民群众、服务全市乃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
商埠文化传承区。独特的百年商埠风貌和厚重的商埠文化是市中区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要创造性破解百年商埠复兴的难题,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协调共融,打造“百年商埠,品质市中”文化品牌,弘扬“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市中精神,把市中区建设成为展示百年商埠风貌、彰显商埠文化魅力、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传承发展区。
生态宜居示范区。持续改善自然环境、市容环境、生态环境,加快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把市中区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宜业宜居、生活幸福的和谐生态城区。
提升城市品质实现三大目标
经济更加繁荣。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使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跻身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先进行列。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经济特色更加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
城市更具魅力。科学优化空间布局,高效推进城市建设 管理,持续 提升 城区 品质,使城 乡环 境更 具魅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城市服务更加精细,市容环境更加优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山、林、泉、河、城”特色风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明,文化魅力和人
文精神更加彰显。社会更为和谐。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充分享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更加幸福的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居民满意度在全市、全省领先。
四大战略带动跨越式发展
新型城市化战略。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举、拓展空间与提升内涵并重,老城突出现代化,新区突出城市化,加快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品质提升、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全域统筹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服务业优先战略。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
构,持续推动优势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潜力产业走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社会管理科学化战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政府与社会 组织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网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的常态化、 制度化、规范化。民生普惠战略。适应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关注民生权利保障和城乡普惠政策的建立,基本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收入 较快增长,让不同群体享有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幸福生活。
未来5年
任务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改善城市综合环境
市中区明确新任务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谋大事,就要抓落实,求实效。今后五年,市中区围绕全区奋斗目标和总体定位,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提出新任务,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推进新型城市化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三规”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按照“主城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发展”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城郊地带和南部农村发展布局,形成城乡统筹、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打造“一轴两带”空间布局。以国际水准和民生视角做好中心城区旧城改造规划,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承载能力”的要求,深化完善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方案,着力构筑空间形态科学、功能结构优化、内在联系紧密、景观形象鲜明的中心城区发展新框架。做优“一轴”。在“纬二路—英雄山路—103省道”沿线,整合楼宇和产业资源,积极引进一批企业总部、商贸中心、高端地产、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产业发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中心发展轴。做精“两带”。在经四路沿线重点聚集一批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大型商业项目,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商贸业密集的高端金融商务商贸黄金带。在二环南路沿线重点引进建设一批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居住项目,着力打造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居住休闲景观带。在“一轴两带”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大型现代城市综合体,强化城区金融、商贸、文化、信息服务等枢纽地位,推动城市空间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不断增强城区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城郊西部、西南部区域布局“六大基地”。积极承接城市开发辐射,加速交通装备、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总部基地、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六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形成全区发展新空间、产业聚集新格局和经济增长新引擎。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加快新区开发步伐,为全区产业发展腾出用地、腾出空间。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提升产业空间的地均产出强度,提高空间价值。按照全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要求,加快编制新区城市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统一制定村庄改造规划,采取科学规范的改造模式,确保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城中村改造路子。在强化城中村空间形态改造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形态的改造,推动城中村逐步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心理等方面完全融入城市,促进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全面提升近郊城市化水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坚持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民社会保障“四个优先”,确保农民群众得实惠。
南部农村山区着力打造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形成“一河多园”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根据全市“南控”规划要求,以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为目标,加大南部山区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力度,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撑、投入拉动和强化监管四项措施,着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公共服务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投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切实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南部山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抓好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搞好河道生态治理,实现产业和生态的有机融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挖掘南部山区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高水平打造一批富有当地特色、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巩固金融业优势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经济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筑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向更优结构、更高层次跃升,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加快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行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同步发展财务、信托、融资、担保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促进金融业多元化聚集;积极推动税务服务、设计咨询、法律服务、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区金融业领先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全国或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进一步提高为总部服务的质量,挖掘总部经济潜能,带动要素市场和关联产业发展,努力使市中区成为全省总部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新建一批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现代高端商务楼宇,升级改造一批老旧商务楼宇,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优质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楼”、“亿元楼”,不断提升楼宇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方向,做好“增量、聚集、提升”三篇文章,优化提升商业业态,推动传统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大型综合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配置生活居住和产业发展功能。结合重点片区开发,积极引进高档休闲娱乐产业、高端品牌店和星级商务酒店,着力打造一批体量大、档次高、吸引力强的商贸业集群。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注重挖掘特色街区的文化底蕴,提升特色街区品位、品质、品级和品牌,创新街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商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大观园、经十一路济南美食街、英雄山等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同时结合老商埠、兴隆等片区改造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新的特色街区,使特色街区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城市品质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名片。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整合康体健身、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围绕体现文化底蕴、彰显城区特色,以弘扬商埠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繁荣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品交易、艺术品流通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独具市中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西门子变压器公司研发基地建设和重汽卡车公司扩建,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加快郑庄产业园规划建设,推进总部型、研发型、创意型企业向园区聚集,努力打造软件设计、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立足党家、陡沟城郊地带交通便利、空间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一流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
强化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功能形象、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规模开发理念,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对全区乃至全市有重要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大观园东、绿地普利中心、老商埠、兴隆主题公园、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生态社区、西客站市中片区、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进度,使大项目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实施高效城市管理 打造宜业宜居环境
顺应群众需求和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理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努力使城区环境更具品位、更加宜居。
打造高效城管体系。构建市容环卫、城管执法、数字化监督等一体化的“大城管”格局,完善发现及时、处置快速、监督有力、解决有效的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的常态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市中特色的精致城管、和谐城管品牌。建立区、街道办事处两级互动的处置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主体作用。完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采取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考核,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促进城市管理更加高效、透明。
打造洁净靓丽城区。树立环境立区理念,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卫保洁体系,加快推进环卫保洁向农村延伸覆盖,全面提升环卫保洁水平。坚持提升品位、强化功能、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主题广场、街心公园和社区游园。加强城市风貌设计,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区域景观。加强对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
打造畅通有序城区。加快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加快刘长山西延长线、舜德路等道路建设,实现城市交通快速通达。多方整合资源,引导停车设施建设和现有泊位扩容、开放,缓解居民出行和停车难题。坚持疏堵结合,加大便民市场建设力度,强化执法检查,努力解决占道经营问题。继续整治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秩序的行为,加强执法协调和执法监督力度,坚决遏制新的违法违章建设,推动城市有序规范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城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实施人居环境建设工程,让市民真正享受到蓝天、碧水、宁静、乐居的品质生活。加强城区污染防控与整治,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森林泉城”的要求,突出多样化和立体化,不断增加绿化密度、宽度和厚度,努力构建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地系统。大力建设节约型城区,把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生活、消费全过程,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大统筹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实现互动发展、共同繁荣。
积极建设现代乡村。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社区、新村庄。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确保村民居住安全。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大力推进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沿路、沿街、沿河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扩大城乡绿化、美化覆盖面,全面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大力实施富民惠民。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惠农、支农力度,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坚持合作化、园区化的发展路径,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聚集培养一批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推动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发展,让农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
着力建设和谐村居。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村居班子建设,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强、服务意识强、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居党组织班子,切实增强村级班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围绕树正气、促和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民生改善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
更好保障人民生活。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深入开展“民生普惠、满意万家”行动,每年扎实办好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努力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增收,建立健全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援助机制,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提高公共道德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体育、养老、慈善、残疾人等工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化解矛盾、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引导鼓励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群众观念,维护群众权益,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水平。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坚决预防和杜绝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改革体制机制 增强发展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强化“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功能,优化审批流程,推进网上审批,将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革。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安排、执行和监督管理,推进政府非经营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工程项目稽查、评价等制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效益。
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通过政府制定服务标准、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并强化监管,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信息数据库,打造资产配置、使用、评估、监督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街道办事处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职责,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的原则,积极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努力把街道办事处打造成民生改善的平台、维护稳定的平台、城市管理的平台。
本版稿件整理 记者 周历 通讯员 朱振 韩天鹏

转自:《济南日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