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11-07
信息来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继续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格局正在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正在遭受深度撞击,如果群众工作方法不当,群众利益解决不好,就会干扰改革发展大局,影响社会和谐。所以说群众工作是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的看家本领,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不起、慢不得。
一、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义所在
(一)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党的宗旨的本质回归。科学发展说到底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同时,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彰显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发展能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关系到社会能否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也关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落实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的迫切需要。去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其实质是让老百姓相对公平地享用经济发展这块“蛋糕”。而如何分好这块“蛋糕”,更好的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效率提高同步的要求,不仅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智慧,更考验的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水平。群众在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之后,就会真正体会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实现“藏富于民”的目的。只有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实现覆盖,百姓消费起来才会更有底气,巨大的消费需求也才能持续释放,才会改变在需求结构上投资和消费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就是民生工作。
(三)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同志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是做好群众工作。社会管理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课题。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就必须有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殊途同归的。创新社会管理,既能体现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又能促进社会的效率和公平。
二、现阶段群众工作的短板
现如今常常会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抱怨:现在的群众工作着实难做。为什么难做,群众工作较之以往有哪些变化?这是我们亟待调查研究和深入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群众工作,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是静态的,粗放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但是以往群众思想相对落后,诉求呈现一元化,党和政府有能力补齐和满足群众的单一要求。而如今,群众和党员干部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群众思维和观念的开阔,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由以往的革命认同、感情认同,转变成为了法理认同,群众的需求也不单纯停留在温饱需求和简单文化需求,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导致了群众的诉求呈现出网格化和碎片化。另一方面,由于代际更迭,经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新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较之革命年代的老一辈党员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脱离群众的现象。
上述因素的相互交织和影响,加之我国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的历史时期,“中等收入”的陷阱和转型任务的繁重使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更具挑战性。因而处理群众问题的手段较之以前也显得捉襟见肘,存在着短板和欠缺。首先是在宏观制度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由于诉求和利益得不到有效表达和满足,群众往往迁怒于基层干部,把怨气撒到了基层干部头上,导致了干群矛盾的激化,基层具体工作开展被动。其次是群众工作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过去那种粗放管理已经没了市场,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探索网格化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社会工作的危机管理和抗险意识。第三是个别领域存在群众意识淡漠的现象。一些干部下基层的次数少了,养尊处优的多了;车下去的多了,心下去的少了。这些因素使群众工作的短板凸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箭在弦上,更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坚定理想信念,转变管理服务理念。理想信念是人民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当代共产党人的楷模杨善洲说:“共产党员不能躲在机关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当雪松”。新形势下,更需要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关心群众。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济阳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开展以来,县委精心安排部署,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发动,及时印发3000余册《“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学习资料汇编》供广大基层干部学习,同时通过民主生活会、理论中心组、辅导报告会等形式,使服务群众的理念入脑入心,广大党员干部重新反思和审视了现阶段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忧患意识,并切实转变了管理和服务群众理念,普遍树立了“以基层为师、以群众为师”的观念,“大民小官”的政风正在形成。
(二)增强履职意识,提高服务群众本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正是群众路线这个法宝,让我们党从一条小船出发,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00万党员之众的执政党。新形势下,更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将忠于党和服务人民统一起来,把增强履行职责能力和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统一起来。一是要加大对干部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自主选学和巡回送教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命题的培训力度。二是畅通民意诉求反映渠道。要形成群众参与群众工作的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应急调处机制,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制定发展措施向人民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群众支持,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的局面。三是加大利民惠民倾斜力度。做好群众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仅有真情实意是不够的,还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实现在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帮扶手段的倾斜。四是必须有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魄力。坊间有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牛玉儒上任伊始便马不停蹄地考察调研,制定出符合呼和浩特市的发展规划,病危之际仍不忘工作。杨善洲退休不忘服务群众,深入大亮山,20年如一日,荒山旧颜换绿装。所以,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楷模。近年来,济阳县加大了培训基层干部力度,着眼于培养“三高三强”村干部为目标,先后举办巡回讲授、实地考察,送干部到浙江大学、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培训等方式,拓宽了干部发展的视野、思维和能力。结合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出了“三个不”,即:劳民伤财的项目不启动,违背群众意愿的项目不落地,有损群众感情的项目不上马。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中,通过实施“百家部门联百村、千名干部结穷亲、万份问卷下基层”的“百千万”工程,结合县委提出的“四个一”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察民情、办实事,创新领导干部接听群众热线、为民服务代办制,广泛开展了党员干部换位体验、民情恳谈、民情接待日等活动,切实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切实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如今,“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已经成为党员干部为民办事的真实写照。
(三)强化管理考核,形成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群众工作,作为一个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觉悟,创新方法,还需要相关机构的监督检查,评估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环路系统。一是要切实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群众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而言,多数面对的是些繁琐细小、家长里短的事情,往往见人见情不见物,体现的是“隐形政绩”,这些小事往往是极易被忽略的,而这些事情做不好,往往能造成社会的波动。所以在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中要由注重过程规范向注重结果应用转变,由注重GDP增长向注重人的综合发展转变,创新民生工作等“隐形政绩”的发现和评价机制,加大权重,适当倾斜。二是将民生意见纳入政策制定轨道。要形成“一个地方发展成果怎么样,一个官员的官声口碑怎么样,群众说了算”的思维定势和考量办法,强化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和群众民主评议干部结果的应用,使考核由“软指标”变成“硬杠杠”。三是建立对党员干部群众工作不作为的激励和问责机制。要深化“顶层设计”,特别是把治庸、治懒、治散问题作为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突破口,实现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特别要重点防治与民争利的现象。近年来,济阳县通过调整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提拔重用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干部,同时,通过约谈、诫勉、调整岗位等方式加大了对不作为干部的问责力度,切实从制度上保障群众工作的长效开展,使每一名党员干部将个人的价值追求真正融入到群众工作这项崇高的事业中去。
(作者系中共济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