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图片新闻】济南:小社区实现大治

发布日期:2011-10-28

信息来源:

图一:天桥区社区服务中心场景一瞥。


图二:进一个门,办所有事。这是天桥区社区建设的“目标”。


图三:小社区也有“大”特色。
编者按:近年来,全市积极围绕构建适应现代化省会城市发展,建设具有济南特色的社区建设新格局的总体目标,努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深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2002年,全市及市内四区分别被民政部表彰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和“示范区”,2009年,全市又有2个区、5个街道、6个社区被民政部表彰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11年,全市有13个社区被省民政厅表彰命名为“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在市民政局开展的“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中,我市推出的“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连续两年被评为“贴心民政十佳品牌”。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济南的基础性工作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来抓,不断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合理调整街道规模和设置,先后将近郊14个乡镇改建为街道,将城区不足3万人口的街道合并调整,使每个街道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市内街道办事处由原来的48个逐步调整为66个。本着“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共享、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近年来按照3000户左右设置一个社区的标准,先后3次调整社区规模,将原有670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445个;2008年,又将多年来老城区的散建居民楼、破产及外迁企业家委会、新建居民小区等19万居民纳入社区管理,新建了21个社区居委会,既较好地实现了社区管理全覆盖,又使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完善社区管理新模式:为解决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过重、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市中区开展了建立“A”型社区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即以社区党组织为连接核心,以社区居委会和以街、居聘任的社区工作者组成的社区服务站为边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强化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市中区试点经验的推广,使全市普遍建立起3-5人的社区服务站,在街、居领导下共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三是构建“五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2009年在天桥区纬北路街道康桥社区、北园街道柳云社区开展了“五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试点工作,即将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选为居委会成员,建立起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自职责,较好地解决了社区组织之间关系难理顺、工作难协调、服务难落实等长期制约社区和谐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形成管理和服务一体化格局,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和改善社区工作和居委会成员的生活条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2002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福彩公益金5050万元、区街配套24755万元,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352处,面积18.02万平方米,使全市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从不足100平方米提高到430平方米,提前完成了目标。仅2009年,就投入福彩公益金770万元,改扩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41处、3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4亿多元,对全市多年失修的背街小巷和社区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并集中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城市宜居指数大幅度提升。投入资金2亿多元,先后建立社区服务中心53处,社区服务站445处,新增各类服务设施3700多处;投入435万元,统一为每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微机和价值5000元的图书。2007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由市、区两级财政按5:5的比例支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和社区经费。目前,社区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标准由2006年的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现在的2592元,并建立起随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年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
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积极构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服务内容从满足大众化服务需求向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手段从传统手段向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升。
目前,全市社区服务项目达到200多个,涌现出一大批深受群众依赖的服务品牌。为更好地推动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化,2008年在全市统一开展了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工作,制定出台了《济南市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指导标准》,规范了5大项19类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实施了辖区内社会服务实体加盟“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拓展措施,扩宽了服务范围。从今年开始,提出了3年内全市城区445个社区全部完成打造任务的要求,目前已有231个社区达到或基本达到“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指导标准。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142处、社区警务室435个、帮教小组2266个、社区文化中心311处,全市90%的街道和50%的社区建设了健身路径;志愿者服务、青少年成长俱乐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有效建立。2009年投入资金300万元,新上了“贴心一键通”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实现了为全市“空巢”老人提供“365天日常看护、24小时紧急救助”和“轻松一键、居家无险”的服务目标,使老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救助和生活服务。在拓展完善社区服务的同时,解决了2.6万余人的就业问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让广大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了住在社区、关心社区、热爱社区的生动局面。
一是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早在2005年5月,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创建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的意见》以及创建标准,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和谐社区评选活动,促进了创建活动深入开展。2007年,民政部组织24个省市在济南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和《测评体系》进行了论证。近年来,我市按照新的要求和标准,不断完善创建措施,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创建水平。目前,全市已建设和谐社区示范街道15个、示范社区40个,市内4个区、11个街道、22个社区被省表彰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二是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全市9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平安社区”的标准。2006年,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中国大陆首个“安全社区”。2008年4月,槐荫区被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安全区。三是努力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按照突出社区亮点、打造社区品牌新目标,积极培育学习型、自治型、服务型、生态型、数字型等各类特色社区,以特色促和谐。目前全市特色品牌社区数量已达65个,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开展“精品社区”创建活动。坚持以点带面、优中创优,努力打造样板社区。今年,在全市集中打造35个精品社区,其中13个社区被省表彰为示范社区。出台了《济南市城市精品社区打造标准》,积极推进“贴心民政进社区”,大力实施“称心工程”,努力打造贴心服务品牌,形成一批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新型社区,带动了全市社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本报通讯员 王辉)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