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

发布日期:2013-02-28

信息来源: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总体实现小康。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就是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目标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到2020年要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在世纪之交,“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论断。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这看作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第一次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在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果可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为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届时如期实现了这个奋斗目标,建成了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就把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步骤,实际划作了“四步走”,也就是本世纪的前50年分开为“两步走”,头一步是前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二步是后3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阶段目标来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要体现全面的要求

  从现在算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八年的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要强调建设过程的全面性。

  首先,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要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把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第二,建设的目的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上面分析所说,实际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目标,是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标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步骤。

  第三,建设的目标要全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目标性任务,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要求,应该说目标是很全面了。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把这些任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协同推进。

  第四,建设的任务要全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把这些不好度量的任务看作是各项好度量的“硬任务”之外的“软任务”。虽然可以称作“软任务”,其要求一点也不能软。要把“硬任务”与这些“软任务”结合起来全面加以完成。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与现代化建设方向相一致

  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改革也应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及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革。

  这里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问题为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这个目标相衔接,报告同时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似乎建成小康社会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相配。其实不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目标实现了就可以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了。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我国宪法对其过程表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常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建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就表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谓建立就是不断建设的意思,不能轻言建成。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而不再提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要求长期坚持下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也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一致起来。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群体的概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康社会的原意就是中等生活水平,生活比较富足、殷实、安乐的一种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群众为本,必然惠及每一个个体的社会成员。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主要是针对公民个人的权利而言。个人的权利有的体现在最广大人民的权利之中,有的体现在局部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之中,有的甚至只是少数人、个别人,甚至某一个人的权利。这些,只要是法律范围内的,都应受到尊重和得到保障。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们发展多样性要求和利益多元性的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很多内容。现仅就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谈点看法。

  1.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决定了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实现程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看,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我国公民自由和权利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毫无疑义的。目前,在保障和实现公民自由和权利方面,尽管在制度上还存在不尽完善、不够配套、不够细致等方面的问题,但总体上说,我国现有的制度及其继续发展,是能够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实现的制度。公民自由和权利实现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更多的是属于工作中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重视,并认真加以改正的问题。现在的社会,还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的阶段。因此,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实现不能不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限制。就保证公民自由和权利实施的制度建设而言,要积极推进,但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2.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实现要纳入法律规范。我国宪法规范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表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法定的,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而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都需要在法律规范内实施。

  3.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行使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从宪法这一规定看,个人行使自由和权利是有前提的。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看应补上一句:“己之所欲,勿碍于人”。个人在张扬自由、表达权利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些行为还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作者:洪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建华,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