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战略机遇期:怎么看怎么办

发布日期:2012-12-13

信息来源:

 编者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如何认识和判断战略机遇期?怎样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请看一组专家笔谈。

  战略机遇期并非“天上掉馅饼”

  ◎ 孟祥青

  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形势特别是周边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是否还拥有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我国的战略机遇期窗口已经关闭。我认为,对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及抓住并利用好机遇期的关键在于自身,而非完全由客观条件所决定。

  一、 如何认识中央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

  1.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个政治判断。中央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首先是一个政治判断。将战略机遇期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层面的或者经济等某个领域的发展机遇期,不符合中央对于战略机遇期的最早判断和长远战略考虑。回首过往,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当年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其作出和平发展的战略判断以及世界战争打不起来的判断在时间点上是不一致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就已经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关于和平发展、世界战争打不起来的判断则是在1985年年底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才明确提出的。之所以说邓小平对于和平发展的判断是一种政治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世界大战能否打起来,并不是必定要发生或必定不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取决于各个大国包括中国与整个世界格局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种趋势,是可以通过国家的行动和努力改变的。因而对于需要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中国而言,就应该而且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不断努力引导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为自己创造所需的和平环境。

  其次,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一经做出,就明确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没有世界大战的外部环境,而通过主观努力去积极争取就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看问题的角度就有了新的变化,不仅要看到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的一面,更要看到美苏力量相对均衡成为了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做出战略机遇期的判断首先是个政治判断,从政治上确保21世纪中国能够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能够继续沿着发展的大目标前进,力图把全党的认识再度集中统一到和平发展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之下,以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2.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个大势判断。所谓战略机遇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一个重大历史契机。这种判断不仅是对现在所面临环境的客观分析,而且也是对未来整个世界大势和国家发展大势的判断。未来世界发展大势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尽管在某些时期、某些阶段会有矛盾、冲突甚至局部战争,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世界总体趋势。当年邓小平关于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也是基于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本质变化的前提下做出的。这个判断实际上就是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因为冷战结束后,引发世界大战的条件——“两极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合作与对话虽是并行不悖的,但大国之间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种对于大趋势的判断要求我们从战略长远的角度出发,不要被一时一地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所干扰、所迷惑,要顺着大趋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样,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也是对世界大趋势和我国面临的大的外部环境的总体判断。

  3.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个辩证判断。这里讲的辩证判断并不仅是我们所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而是指在一定条件之下危机与机遇之间的相互转化。危机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会向两个方向转化:如果应对得好,危机将可能成为国家和民族实现重大跨越的机遇和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若应对不好,安全风险便会随之进一步加大。有时,虽然无法控制和避免某些危机的发生,但也不应害怕危机,在遇到危机时,也往往是解决危机、实现跨越的最佳时机。“战略机遇期”不会从天而降,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危机会转换为机遇,努力从危机中创造战略机遇。

  二、如何处理战略机遇期与国内外重大危机事件之间的关系

  1.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并非只有危机,更有机遇。“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的观点,是基于国际上的两件大事所作出的判断:一是欧美债务危机,一是西亚北非剧变。但是战略机遇期和欧美债务危机、西亚北非变局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能否因为这样一些变局和变化,就说战略机遇期结束了呢?其实并非如此。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欧美债务危机对美国、欧洲而言,意味着他们将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脱困疗伤、重振经济、战略收缩、体制变革上,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战略选择。中国虽然也处在经济发展的困难和转型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有很大难度,但基于过去30多年的积累,我国比欧美的处境要好得多,7%-8%的增长率仍然比西方国家要快,我国在经济上仍然具有相对优势,这便凸显了我们的机遇。西亚、中东、北非的剧变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无论怎样它产生的冲击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对于危机的处理以及抓住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战略选择、政策制定和策略运用,而非完全由外部和客观条件所决定。如果我们不走改革开放的路子,即使外部环境很有利,我们也取得不了今天的成就,但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即使外部环境一时出现恶化,我们也能应对自如,稳坐“钓鱼台”。

  目前,我国周边形势趋于复杂,这是我们面临的客观事实,但我们也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看到环境趋于复杂严峻的同时,也要看到周边环境当中还孕育着新的希望。如南海局势升温,钓鱼岛危机事件发生,但台海形势仍然是呈现缓和的趋势;在北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巩固;在西部,上合组织的深化和扩大都面临着机遇。

  2.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紧紧抓住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会存在多久,以及是否会真正属于我们,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战略选择、政策制定、策略运用。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点。大国崛起都经历过机遇期,但为何有些国家夭折了,而有些国家却崛起了?这主要取决于大国在关键时期的战略选择是否正确。国家崛起需经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是大国崛起的准备期。我国改革开放30年顺利渡过了这一时期。二是大国崛起的摩擦期。来自于国内外的反崛起势力开始对崛起国进行打压,如果顶不住压力,战略选择发生重大失误,就会败在这个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往往也被称为大国崛起的关键期、转型期、高危期、孤独期、矛盾凸显期,也是大国崛起中危机频频爆发的时期。三是大国崛起的接纳期。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未实现崛起的国家都失败在第二个时期,即在大国崛起的摩擦期中遭遇失败,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根本上是主观原因,即战略选择的失败。中国现在正处于和国际社会、周边国家战略摩擦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崛起中的巨大考验时期已经来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只有经受住考验,才有可能实现崛起目标。

  (作者: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抓住战略机遇期,必须有明确的战略机遇观

  ◎ 胡文龙

  对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与判断,关系对我国未来发展前途命运的把握及其决策部署的制定。因此,必须确立正确的战略机遇观念并努力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判断。战略判断需要理论支撑和指导。从战略机遇观念上说,主要有以下五点值得探讨。

  一是战略机遇本质是“利好”的。战略机遇期实际是指特定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及其时间段。也就是说,战略机遇一定是好事,不是坏事,一定是利事,而不是害事。如果是坏事,那就不是机遇了。不管这种“利好”表现为何种方式,是明显的、一眼就看见的,还是潜在的、隐藏在挑战之中的,需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观察并要创造的,但都必定是好事,是前景光明的。如果对战略机遇期的这种“利好”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的统一认识,就很难拥有判断的标准,也就无法进行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二是战略机遇存在顺境和逆境两种表现方式。严格地说,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不断地面临战略机遇,且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是有时表现为顺境,即有利环境和条件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时则表现为逆境,即眼前不利环境和条件比较明显,阻力较大,障碍较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挑战大于机遇。顺境战略机遇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逆境战略机遇期,就未必个个能见能信了。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确立的战略机遇观。顺逆境战略机遇总是轮流出现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顺境战略机遇出现时,好事较多,但也暗藏坏事,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逆境,不正是在顺境条件下产生的吗?当逆境战略机遇出现时,从眼前看、表面看,往往似乎困难重重,但其中暗藏着可以转化的有利因素。别的不说,抗日战争初期,面对亡国危机,却同时存在着中国革命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清醒地看到并紧紧地抓住并利用了这种战略机遇,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因此,把战略机遇局限在一种模式下来观察,是不符合社会矛盾运动客观规律的,是片面的。这种观念容易把人们对战略机遇的认识形成误导,导致人们把战略机遇看走样。因此,必须认识到战略机遇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不同存在方式的战略机遇,都是机遇与挑战的社会矛盾运动,都具有“利好”与“灾害”的双重性,只不过“利好”与“灾害”的出现顺序、时机不同而已。有时是大利在先,大害在后;有时是大害在先,大利在后。高明的战略领导者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见利知害,见害知利,进而趋利避害,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般不要轻易地说,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存在了。

  三是否定战略机遇就是看不到光明前途。我们常说,战略机遇期对我国发展极其重要。那么这种重要性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在于战略机遇的存在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说,看不到战略机遇,无异于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光明。说战略机遇期没有了,无异于说前途没有了。说战略机遇消失了,无异于说没有希望了。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个规律。因此,只要我们不局限于一种存在方式去认识和把握战略机遇,就不会只看到光明,看不到黑暗,或者只看到黑暗,看不到光明。更不会不去审时度势,适时地对战略机遇存在方式作出新的正确判断,进而作出新的战略调整。

  四是判断战略机遇必须客观准确。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尽量符合客观实际,历来是我们党强调的思想作风。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最初也常犯大错误。对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的认识和判断也不例外。大革命时期,有时明明是革命低潮,可有人却认为是革命高潮。有时明明是逆境,可有人仍然认为是顺境,甚至按顺境思维。因此,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战略机遇,努力使自己的战略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极其重要,否则知行脱节,对战略机遇存在的方式变化视而不见,必将导致战略判断和决策失误,断送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一点,实为战略指导之要。在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上,既要反对盲目乐观论,也要反对盲目悲观论,更要反对视野狭隘论。

  五是中美关系特别是美国的中国政策对战略机遇影响重大。中美关系因世界战略格局变化而变化,同时又深刻影响世界战略格局演变。有人说,中国发展得益于美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在于美国既可以让我们发展得益,也可以让我们发展受挫,关键在于其对中国持什么态度和政策。同样,中国也可以影响美国。邓小平曾经说过,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可以说好坏都有见证。因此,判断我国战略机遇期,重点关注中美关系特别是美国因素极其重要。

  (作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判断中国战略机遇期,美国要素居首

  ◎ 乔 良

  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今天不管国内有多少问题亟须解决,都无法漠视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中国面对的所有麻烦,最后总能和美国联系起来。只要中国的大国兴起之路还没有完成,中美之间的博弈就不会停止。黄岩岛、钓鱼岛为何在此时引发如此大的争端?假如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由此引起的美国国力衰退,继而决定战略重心东移,我国面临的局势不会这么紧张。所以,不能把钓鱼岛争端仅仅看成是中日争端,也不能把黄岩岛冲突仅仅看成是中菲冲突。美国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国人必须清晰知晓。

  中国能否实现大国兴起,在于本世纪美国霸权衰落会给新兴国家腾出多大空间。近年来,美国在虚拟经济这条道上越走越远,无法解决美元霸权和实体经济恢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40年前建立美元霸权后,美国人把低端制造业一股脑地转移到别国,尤其是中国。然后美国人开始了靠印刷美元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幸福生活。但如此一来,美国的经济在资产负债表上就很难看,因为要获得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和权力就必须输出美元,同时从各国购进资源和产品,这就必然使自己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尽管这种“逆差”对于掌握着定价权的美国来说,是一桩用“绿纸”换别人实物财富的美事,也是人类贸易和货币金融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但这种地位和权力却只能通过始终让自己处于最大贸易逆差国地位才能获得,而这种逆差比顺差更占别人便宜的状态,一旦由于美国重新恢复实体经济,生产并出口大量实物产品而转变为顺差国,就会自行消失。这也就是美国过去40年间有37-38年经济始终处于逆差、财政处于赤字状态而不愿纠正的秘密所在。这一切始自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脱钩之后的美国真正变成了一个金融帝国,或者说建立在纸币上的帝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文明的起点。美国由此开始成为靠印刷美元从全世界获利的国家。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用如此不平等、又如此让人不易察觉的方式从全世界“攫取”财富的国家。

  甘蔗没有两头甜。今天,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重创美国,而美国要想经济复苏和提高就业率就必须重新面对再工业化,必须重新恢复美国的实体经济。但这基本上很难做到。美国今天已经是一个人力成本极高的国家。一个普通的美国熟练汽车工人,每小时工资75美元,而在中国同样的工人每小时工资只有75美分。哪一个美国的企业家会置巨额利润于不顾,而去恢复美国的实体经济?而更让奥巴马和美国的经济界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假定美国以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真的充分恢复了制造业,如此一来,美国就必然要向国外输出产品,也就开始产生顺差,产生顺差时怎么输出美元呢?不能输出美元,还能是个美元帝国、金融帝国吗?没有了美元霸权的美国将不再是霸权国家,就会退回到一个普通国家。就像今天的英国一样。美国自然不愿丢失在过去100年里煞费苦心所建立起来的霸权,于是其战略重心东移就在这一刻凸显出必然性和重要性。

  重返亚洲,一方面是要打击中国对美国可能存在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不放弃亚洲经济在中国的带领下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最后机会。美国人的策略很简单,当经济繁荣时——水涨船高,他国都是水,美国是船,船永远漂在水面之上;全球经济下滑时——水落石出,他国还是水,美国是石头。美国总能把自己露出来,压人民币升值,提高关税壁垒,挑动菲律宾在黄岩岛、日本在钓鱼岛制造麻烦,用这些麻烦绊住中国的手脚。这些麻烦放在大战略的视角上看,其实都是一种侧击。真正主攻的是不让中国获得挑战美国的机会,不让中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战略策略应对。

  (作者:空军少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