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12-11
信息来源: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综合性示范工程。这项工程从1991年启动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精心组织实施,广大文艺工作者热情参与,文化产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20年来,“五个一工程”以其独特吸引力和巨大影响力,推动着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与进步,成为党领导文艺工作、凝聚文艺队伍的重要平台,成为引导创作生产、催生优秀作品的有效途径,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响亮品牌。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在加快改革发展中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文艺创作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的评选表彰,就是对这些年我国文艺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阅,是对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从这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情况看,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富有时代感、高扬主旋律。讴歌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构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成为文艺创作的鲜明主题。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围绕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等重大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精心策划选题、倾心投入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党和人民奋斗历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次入选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弘扬了主旋律和社会主流价值。二是艺术水准高、作品质量好。近年来,一批精品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文艺作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宏大主题的叙事,还是百姓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历史进程的展示,还是现实生活的描绘,无论是传统的艺术门类,还是新生的表现形式,都努力在艺术上不断超越,在感染力上不断升华。本届入选的176部作品,囊括了近年来各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都是优中选优的好作品。三是群众普遍认可、社会影响广泛。注重群众评价,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是这届“五个一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则。评选工作中,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把演出场次、票房收入、收视收听率、发行量作为重要依据。同时,每个艺术门类都吸收群众评委参加,评选结果也都在各大媒体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许多获奖作品都是热播剧、畅销书,市场反响好、群众口碑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四是彰显改革成果、展示发展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极大地增强了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为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些年来,我国文化产品之丰富、文化市场之繁荣,都充分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成效。从这次评选看,获奖多的地区大多是改革走在前列的地区,获奖作品多的单位都是改革焕发了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才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文化进军的新号角,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现在,全党全社会重视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蓬勃兴起。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保持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实现文艺的历史进步,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文艺的发展活力,在多出优秀作品中促进文艺的更大繁荣。
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一切进步的文艺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对崇高理想的深情礼赞。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许多传世之作都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都是心灵与生活的教科书。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美的形式、美的力量,揭示社会进步的本质,传颂先进的思想文化,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理想,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只有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生活,把握历史发展主流,讲述伟大时代的动人故事,描绘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地凝聚共同理想、唱响奋进凯歌,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要坚持不懈地用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充分反映和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关爱的情怀和发现的眼光,刻画“最美人物”、颂扬“最美精神”,着力展现大情大义、传递温暖温馨,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成为人们的精神营养。越是闪光的思想、崇高的精神,越需要艺术化的描绘、形象化的表达。要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实现无形之魂与有形之体的统一,把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艺术创造之中,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用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受众,让人们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们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只有扎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文艺创作之源才永不干涸,文学艺术之树才能永葆常青。“人民”两个大字写在社会主义文艺旗帜上,意义非同寻常、分量重于泰山。人民文艺就要服务人民,对人民的态度、对人民的情感,决定着文艺工作的立场、方向,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得失成败。那些有作为的作家艺术家,那些经久不衰的精品佳作,无不保持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怀,无不体现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放歌的精神境界。“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是文艺工作者和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回答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行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关注群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踏着各族人民的奋斗足迹,生动记录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心路历程,热忱歌颂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积极扶持面向基层群众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普通百姓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是人民文艺更好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走转改”,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发扬好老一辈作家艺术家的光荣传统,多到基层学习采风,多到群众中感受生活,以人民为师、与群众为伴,体察民生冷暖、万家忧乐,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中增长艺术才干,努力成为人民欢迎的作家艺术家。
三、坚持不懈地深化和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是动力之源、活力之源,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举改革的旗帜,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基本完成了既定的阶段性改革任务。实践证明,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使我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这些年,我国文化的繁荣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哪里有改革,哪里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就生机盎然,哪里改革步伐快,哪里的文化发展就硕果累累。时代在发展、事业在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文化更大繁荣,必须运用好近年来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理念,积极探索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以思想的新解放开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积极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要素合理流动,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分类指导,结合文艺院团、影视机构、出版单位的实际,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特别是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牢固树立高标准高品位的艺术追求,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文化精品。一个国家文艺的发展水平、一个文艺家的艺术造诣,最终体现在文艺作品的水准上,体现在文艺精品的数量上。不懈追求卓越、攀登高峰,永远是成就艺术抱负、铸造艺术辉煌的必由之路。应当看到,这些年我国文艺作品的总体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称得上经典的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推动文艺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迫切需要我们向经典看齐、以名家为范,鼓励创新和超越,强化精品意识,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提高作品质量作为中心环节,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大力推动创新创造,倡导不同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竞相发展,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艺产品和文化品牌。要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用技术含量提升艺术魅力,拓展艺术表现空间,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当然也要注意,技术不能代替艺术。文艺作品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往往成为人们的生活伴侣、精神支撑,文艺创作必须重品位、讲格调。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责任贯注在文艺创作实践之中,恪守艺术良知,保持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精益求精、用心用功地打磨作品,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社会。
五、切实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形成有利于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是保障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创作质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现在,社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文艺创作生产的组织方式、投入方式、队伍结构日趋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引导工作,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引导方式,着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环境。要改进组织工作方式,加强创作规划,抓好选题论证,健全符合文艺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更多的优势资源集中到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切实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导向作用。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是提升文艺创作水平的一剂良药。要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倡导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风气,倡导与人为善、以理服人的风气,倡导讲真话、建诤言的风气,加强对文艺现象的科学分析,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创作方向、提升鉴赏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通过研修培训、项目资助、实践锻炼等途径,造就更多年轻文艺人才和文化名家,让文艺工作者才华有施展空间、抱负有实现途径、贡献得到社会尊重。当代中国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创造着新的辉煌,文化事业正在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清醒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努力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情,共同谱写我国文艺事业的壮丽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