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 新论断 新部署

发布日期:2012-11-12

信息来源:

  连日来,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大会代表、广大干部群众和国内外媒体间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人们普遍注意到,报告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部署,体现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涉及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为方便读者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本报综合专家见解,对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进行归纳梳理。
  科学发展观: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表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以宽阔的全球视野、先进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求实精神、深邃的前瞻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高度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新论断,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容,还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保证。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尊重和爱护,是中华文化和谐理念的当代彰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阐释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八个必须坚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十八大报告以“八个必须坚持”给予了明确回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有助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建设”到“建成”: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十八大主题的重要内容,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表述相比较,从“建设”到“建成”,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会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们的幸福感普遍增强。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明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世界的昭告。目标美好,任务艰巨。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两个翻番”: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两个翻番”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4个字概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清晰表述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基本的价值尺度、明确的价值规范,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越充分、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批判、遏止一切有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现象的社会力量也便越强大;与此同时,在多样思想文化交流互动、各彰其彩的合奏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也便越为强劲。
  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建设的主线
  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概括,首次提出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我们党已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党的先进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全党同志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和“服务”都是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彰显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还有诸多内容、诸多“热词”,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都给与会代表和广大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这部确定未来中国大政方针的纲领性文献,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