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11-12
信息来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高擎一面怎样的大旗,引领中华民族的航船驶向新的彼岸?世界瞩目,万众期待——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宣示,在2000多名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召唤!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宣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决心和信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新举措,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现将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新举措梳理出来,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的战略部署,是指导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历经多年的奋斗和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已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面向未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比,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总揽国内外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当前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融为一体,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切实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八个坚持
八个坚持,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国际国内大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再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面对世界政经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发展的困难明显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一番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翻一番的明确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这个目标体现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从近几年发展实际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同时,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也是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扩大居民消费,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为此,就要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并且深入研究财产性收入等问题。
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哪个领域的发展就会充满活力,各类生产要素就能发挥最大效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放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关键点上,表明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视野更宽广,目光更长远。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凡市场能有效做好的就交由市场去做,政府应主要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别是致力于创造并维护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如何加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转向何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拥有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还不够高,许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与此同时,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两个全面”相辅相成。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等,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的形势下,只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更好地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治久安。为此,就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加快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领域,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党的十八大报告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提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这对于我国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内需是大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孕育着巨大的国内需求。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必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在扩大内需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不竭动力,但也将使城镇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面临扩大就业、增加住房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的艰巨任务。
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多层次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为陆续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这也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