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

发布日期:2012-05-03

信息来源: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这是党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充分肯定。事实上,解放思想虽然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但是它本身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容了许多值得研究的因素。从解放思想的内涵上看,解放思想具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境界。

一 、“破”的境界

这是解放思想的第一个境界,也是最基本的境界。在解放思想的第一个境界,我们必须坚决打破不合事宜的旧框框、旧体制和旧机制,这是解放思想的必然步骤。问题是,我们要“破”什么,怎样“破”。

第一,明确“破”的对象

(一)解放思想之要因

解放思想的前提之一,就是要知道为什么要解放思想?这可以从多个思维角度得到答案。首先,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是解放思想的要因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不断催生了新事物的产生和加速了旧事物的灭亡,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最终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而不是相反。只有从变化了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我们的思想认识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才能符合变化了的实际,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相一致。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的根本要因。其次,旧思想、旧体制、旧机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这里的“旧”,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考察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我们概之一“旧”。作为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机制和体制,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其本身的局限性也会日益彰显,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地舍弃曾经起到历史作用的机制和体制,不断地解放思想、推陈出新,用适合实践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机制、新体制来推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最后,从解放思想的主体来看,其惰性因素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主体是人,而党员干部是解放思想的重要主体,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解放到适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党员干部是不是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摒弃已有的陋习。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出以下解放思想中的惰性因素,坚决破除解放思想的阻力和误区。1,不愿解放思想。一方面,一部分人身居官位,担心解放思想带来新旧势力的斗争从而影响到升官进爵,于是他们在解放思想上如履薄冰,怕出错、怕犯错,这样明哲保身的思想蔓延生长;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习惯于旧体制和旧机制,习惯于老套路,对新生事物抱有抵触情绪,于是因循守旧的陋习获得了滋生的土壤。2,不会解放思想。主要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对客观的实际情况缺少全面系统的理解,没有抓住解放思想的突出矛盾,不能厘清解放思想的清晰脉络,不能科学的解释什么是解放思想,如何解放思想,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命令满天飞。3,歪曲解放思想。一些人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否定一切,另起一套。于是将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将主观臆测的胡思乱想,将违背规律的别出心裁统统冠之一“解放思想”。邓小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解放思想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无论从解放思想的客观要求看,还是从解放思想的主观因素看,每一次的解放思想都有自己的要因和前提,脱离这些客观存在的条件,解放思想的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解放思想的对象

对象不明,则方向不清;方向不清,则实践失败。解放思想既然不是胡思乱想,那么就必须明确要解放的对象,解放思想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过去我们常常将解放思想的对象确立为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僵化的思想意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仅有此还远远不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的社会变革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形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精神,即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是,我国正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代主题的转换,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使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根据历史经验,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之际,也是矛盾多发之时。随着利益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呈现了多向性、复杂化和多层次的特征,其中思想多向性、价值信仰冲突是尤其突出。新生的价值观念悄然而至,而旧的道德观念又沉渣泛起,多种价值观念的摩擦、冲撞,使许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但也掺杂有错误的理解。解放思想就是要将“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这就包括,我们既要解放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解放胆小怕事、拈轻怕重的观念,解放明哲保身、胡思乱想的错误思想,又要坚决抵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在内的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的糟粕文化。

其次,束缚发展的做法和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法令、条例等,在它们的规范和约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不容抹杀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规章制度和法律条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我们就必须从它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科学发展的意义上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这些不同的体制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制约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束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舍弃不合事宜的做法。“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要明确辨别,是机制本身的问题还是机制运行中的人的问题,是整个机制的问题还是机制中的某些环节的问题,是机制超越于社会的发展还是滞后于社会的进步。要将机制体制放到实践中反复检验,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考虑,通过深化改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体制机制中的弊端,理顺政党、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归位它们各自的角色,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

第二, 怎样“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解放思想必须打破陈腐观念和体制。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破”?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解放思想中找准突破陈腐观念和陈腐机制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首先,找准“破”的着力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经典作家之所以是解放思想的模范,就在于他们总能在实践中,找到陈腐观念和陈腐体制的薄弱环节。比如,马克思找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维之死穴--从意识到物质的思维方式,从而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即--从物质到意识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彻底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纷繁复杂的帝国主义面目下,找到了其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垂死性和腐朽性,从而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社会制度的伟大飞跃,在东方战线上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找到了教条主义之死路--城市中心论,从而按照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农村包围城市,实现了中国革命前途大逆转,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也睿智地找到了教条主义之死结--凡是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本真精神,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征程。
实践证明,不合事宜的旧观念、旧体制和旧机制,总是存在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致命弱点,这个致命弱点就是思想解放的突破口。无论这个致命弱点隐藏多深、形式怎样,总之,它们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地解决如何突破的问题。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突出“破”的灵活性。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本来面目来解放思想,不能头脑发热,主观武断,搞唯意志论。在破除旧思想和旧体制束缚的过程中,我们的态度要坚决,立场要坚定,方法要多样,策略要灵活。
第一,“破”要服务于全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旧思想和旧体制虽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但是它们反证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提供了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另类质料。我们在破除旧思想和旧体制的过程中,要从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考虑,从战略思维的要求来审慎地看待旧思想,不能在破除旧思想的同时连同正确的东西也否定了。
第二,“破”的态度要坚决。无论旧思想和旧体制的形式如何的新颖别致,也不管它们的包装怎样的漂亮,我们要认清其本质,把握其要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不因个人得失而计较,牢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毫不含糊地坚决破除旧思想和旧体制。
第三,“破”的策略要灵活。灵活的策略,是我们解放旧思想、破除旧体制所需要的。旧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弊端暴露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对待不同的旧思想和旧思想的不同表现,我们应当采取多样的措施,不搞“一刀切”。同时,我们对旧思想的认识也存在一个曲折的过程,由知之甚少到了解较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判断,在这些不同的认识阶段,我们也应当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来抵制、剔除、突破旧思想和旧体制的束缚。
二 、“酿”的境界

解放思想的第二个境界,即“酿”的境界。所谓“酿”,就是指在“破”的基础上,为了确立适应事物发展的新思想、新体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充分酝酿和研究,使得解放思想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这一阶段,解放思想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酿”什么

要真正解放思想,就要形成新的思想。而新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若干酝酿的过程。在酝酿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我们要“酿”什么。

首先,酿造新思想。打破旧思想的束缚只是解放思想的原初境界,而形成新的思想则是解放思想的较高境界。20世纪初,英国的费边派,法国的内阁派,德国的伯恩施坦派,俄国的批评派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列宁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就应该坚持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意义,应该重视理论。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既是反对修正主义所必须的,也是确立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新面貌所必须的。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进行思想改造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因为新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形成新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适应和比较定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健康的体制机制,是我们在解放思想的酝酿阶段应当完成的奋斗目标之一。比如,仅就经济领域来讲,“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新思想只有贯彻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制恶之闸、引善之渠”的作用,而贯彻落实的机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和体制。没有健康的机制和体制做保障,新思想的社会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在酝酿新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第二,用什么“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酿造材料的重要性。在解放思想中,我们要酝酿新的思想,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也必须有所需要的材料和内容。

首先,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新思想形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新思想的形成,新体制的建立要紧紧围绕和不断探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主线来展开,紧紧围绕和不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命题来展开,要紧紧围绕和不断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历史重任来展开,要紧紧围绕和不断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现实问题来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原则、观点、方法决定了解放思想在酝酿阶段所应当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酝酿阶段的解放思想就会陷入混入浑然无序的状态。

其次,现实材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形成新思想和建立新体制的现实材料。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实践经验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在解放思想的酝酿阶段,我们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伟大创造,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借鉴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使我们酝酿的新思想和新体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现代化的实践开拓了我们的理论视野,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思维,诸如市场经济、股份制、联产承包、经济特区等许多新鲜事物,有力地推动了我们突破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些不合事宜的陈腐观念的束缚,不断地解放着我们的思想。实践证明,在解放思想的酝酿阶段,我们无时无刻也离不开这些好做法、好经验。

第三,怎样“酿”

有了酝酿的目标和酝酿的材料,还不能形成科学的新思想和新体制。这里,酝酿的方式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酝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为,矛盾的方法,实践的方法和理论的方法。

首先,矛盾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时时有、处处有,认识事物必须从分析矛盾入手,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灵魂。在解放思想的酝酿阶段,矛盾的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做到。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旧思想、旧体制的矛盾运动形式。旧思想、旧体制的矛盾运动经过了不同的展现过程和发展阶段。在这些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坚决清除旧思想、旧体制的影响,为我们创立新思想和新体制打造良好的外围环境。毛泽东指出,“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旧思想、旧体制的教训,为新思想和新体制的建立提供历史借鉴。之所以要解放思想,就在于旧思想和旧体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教训,防止重蹈覆辙,是形成新思想和新体制的必然步骤。

其次,实践的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除了分析旧思想和旧体制的弊端之外,还必须以实际行动深入生活,参加群众的实践,这是形成正确的新思想和新体制的必然要求。实践的方法,最主要的群众路线的方法。群众路线,简单地讲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方法,既是我们思想路线的方法,也是我们政治领导的方法,还是我们科学工作的方法。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深入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搞好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它们各自的任务有所不同。调查是感性阶段,是研究的前凑,研究则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以求把握事物的规律,调查和研究都辩证统一于科学的实践活动之中,是不可分离的。群众的实践是形成新思想和新体制的肥沃土壤,“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在解放思想的酝酿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的方法。

最后,理论的方法。理论的方法,比较繁多,比如历史比较的方法,逻辑论证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等等。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也是酝酿、形成科学的新思想和新体制的有效方法。例如,历史的比较方法,我们既要比较旧思想和旧机制本身的历史发展,找出它们在不同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又要比较新思想和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差距,不断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再比如,逻辑论证的方法和科学抽象的方法,也都是形成新思想和新体制不可缺少的。马克思曾经形象地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页。)抽象的方法是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毛泽东曾说,“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三、“立”的境界
这是解放思想的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即“立”的境界。所谓“立”,就是指确立和旧思想、旧体制不一样的新面目。
从本质上讲,“立”是解放思想的质的飞跃阶段。因为,解放思想总要提出新观点,形成新体制,如果所“立”的内容和旧思想、旧体制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或者只是表现形式上变种,那么,解放思想根本就达不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立”既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同时又蕴含着第一阶段开始的可能。因为,如果“立”的不好,那么“立”的结果则再次形成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观念和体制机制,也就预示着“破”的开始。所以,这一阶段十分关键,要重在建设,讲求实效。

第一,“立”的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破除旧思想、形成新思想,剔除旧体制和建立新体制,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是热衷于否定一切和无情打击。在当代中国,新思想的形成和新体制的建立,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入手,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形成的新思想和建立的新体制,必须能够正确地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的新思想和建立的新体制,必须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推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既要借鉴历史的经验,又要结合时代要求,从实际出发,在打破旧思想和旧体制的同时,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思想和新体制。
第二,“立”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新的理论,新的机制体制只有符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我们解放思想不是遵循客观的规律,不是以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己任,而是脱离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我们形成的新思想新机制就会再次束缚我们的手脚。历史和逻辑都佐证了这样的道理:思想的诞生是复杂的,但实事求是是一切理论诞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我国,解放思想的根本途径,就是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生成着﹑创造着﹑发展着解放思想需要的因素,是新的思想、新的机制体制得以孕育、成熟,壮大的土壤。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最终见证着解放思想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

从理论上讲,实践永无止境,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广度有所拓展,深度有所加深,力度有所加强。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新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情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70年的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处理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以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来思考国际--国内之间的关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立”的全部理论既要科学地认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根本趋势,又要把握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使“立”的结果富有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陈出新,寻求思想解放的科学之道。

第三,“立”的内容符合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立”能否取得成功,关键是看其内容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而不是看其形式如何的花哨。也就要将“立”的内容同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立”的内容要真实地体现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发展要求,要真实地体现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要求,要真实地体现党增强自身先进性和创造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自由全面的要求和表现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其基本的价值追求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就是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中所形成的新思想、新体制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立场,必须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来进行。否则,“立”的内容将丧失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这样,无论是理论方面的解放思想,还是实践操作方面的解放思想,还是代表旗帜形象方面的解放思想,“立”的内容要达到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高度,就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高高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四、结语

任何的解放思想运动,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较小的,都是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离开对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分析,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也恰好是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实现的。解放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几个重要的环节和要素。
第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是解放思想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思想认识路线,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物质世界发展过程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催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同时也向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维之料。客观世界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具体到中国,就是要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断剖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十分广泛,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资源、人口、民族等状况,而在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带有全局性的特征就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程度。国情的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解放思想的成熟程度。因此,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的内容,必须科学地分析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必须客观地认识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事实。对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那些滞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们必须大胆革除,对那些超前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和疏导限制。

第二,解放思想的主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程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追问和不懈探索,是解放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解放思想就不具有求是性和求真性,而恰恰是它的反面,即虚假性和教条性。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求真务实的作风,持续不懈地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从经典作家宏大巨制的著作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性。在探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决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坚决清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目下的教条思想,坚决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创造和实际工作中,在宣传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要素和新的质料,用“活的”和“香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解放运动,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在当代中国,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此推进解放思想不断地推陈出新。

第三,对主观思想和客观环境怎样结合的不断探求。从哲学上讲,思想属于形而上,它必须与客观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解放思想也不例外,它必须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起到认识规律、指导事业的作用。问题是,怎样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相结合?这是我们理解解放思想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告诫我们,应当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地总结群众的新创造、新发明,善于将人民群众零散的感性经验升华为系统的理论认识,形成党的理论思维的新成果,用以指导工作和提供思想保障。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我们的思想和实践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他说: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研究。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向联系。可见,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实际,解放思想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看不到这一点,那么解放思想就不是科学的解放思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解放思想。“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解放思想,其结果导致伪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偏离中国国情的解放思想,其结果导致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妄想和狂想,这两种错误的解放思想倾向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以上三个方面是形成科学的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但是,解放思想所具有的三个要素不存在谁好谁坏的价值判断问题,更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或者谁可以否定谁的问题,各个要素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着应有的价值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都辩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思考之中。任何割裂、孤立、剥离它们之间关系的做法不是错误的,就是有害的。

解放思想不是理论预设,更不是胡思乱想。解放思想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运动,我们将之分成三个不同的境界并不意味着解放思想本身也可以分成三次不同的运动。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破”、“酿”、“立”是解放思想的三个不同的境界而不是三次不同的解放思想运动,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三个境界相互区别的根据,就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对象性的关系和发生了不同的对象化的运动。“破”是解放思想的低级运动形式,它的确立机制就是在于发现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旧体制的束缚,并且找到可以冲出羁绊的着力点。“酿”的境界比“破”的境界更为复杂,它包括若干个传统因素、继承因素、发展因素、创新因素以及实践因素的相互比较、相互排斥、相互竞争。可以说,“酿”的境界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也正是在这个境界,“破”的结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解放思想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立”的境界是解放思想的最高境界,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用以指导工作和促进发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的解放思想运动都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气象,都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比如“破”的境界,主要任务是如何突破陈腐思维和做法,其关键是寻找突破的着力点。“酿”的境界,其主要任务是怎样科学合理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破”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解放思想运动。“立”的境界,是整个解放思想运动的最后面貌,其主要任务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树立不同于旧思维和旧做法的新面貌。

第二,“破”、“酿”、“立”三个不同的解放思想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中,“破”、“酿”、“立”对应于低级到高级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过程。低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是高级形式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基础和前提,高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包含着低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无论是高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还是低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都辩证统一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都辩证统一于人们解放思想运动的全过程。把高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和低级形式的解放思想运动割裂开来,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无法说明解放思想的完整统一性,也就无法理解解放思想按其本质来讲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度耕梨,按其具体表现来讲则具有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正如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一样,“破”、“酿”、“立”三个不同的解放思想境界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破”、“酿”、“立”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破”、“酿”、“立”是解放思想运动过程的三个境界,它们之间有着先后的递出顺序。一般来讲,解放思想首先是从“破”的阶段开始的,只有突破了陈旧观念和陈旧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才能推陈出新。突破陈旧观念和陈旧体制的束缚,我们抛弃的是教条式思维和主观主义的做法,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要摒弃前人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解放思想还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须进行充分的“酝酿”和“构思”。只有前两个阶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之后,解放思想才可以做到确立新面貌,形成新观点,建构新理论,也就是达到了“立”的最佳境界。其次,“破”、“酿”、“立”在特定的环境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第一次解放思想所树立起来的新观点和新理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历史的限制,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那么这些理论、观点。体制、机制就会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和障碍,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胆地“破”,大胆地革新,这时候的“破”其实就是对“立”的“再破”。这种看似“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不是循环、不是倒退,而是前进和发展,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每一个完整的解放思想运动都经历“破”--“酿”--“立”的有低而高的发展境界。但是,解放思想它既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是理论和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这样解放思想就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的螺旋式的上升图景。这种螺旋式的上升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整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破”、“酿”、“立”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境界和环节,又在更高的起点上成为整个思想解放的因素和环节。我们应当充分研究“破”的境界的发展规律和运动方式,可以为我们研究“酿”和“立”提供方法论上的意义,这是我们在解放思想中必要步骤和环节,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但是,这决不等于说,“酿”和“立”的运动变化等同于“破”的运动变化。解放思想总是在旧思想基础上的新的质料产生的过程,我们在方法论也就应当更多地关注不可还原性,就应当运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科学地揭示解放思想在内容上的不断更新、形式上的日益丰富的历史过程。

解放思想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说明了解放思想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应当充分估计解放思想中的问题和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束缚思想解放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将解放思想运动推向时代的高起点。

需要说明的是,解放思想的三个境界在整个解放思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破”、“酿”、“立”,只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环节和因素而已,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破”、“酿”、“立”的基础上做到实事求是,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