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4-24
信息来源:
建构话语体系需要至少包括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神形一致。就是内容和形式统一。叶小文院长站在当前国际战略思想发展大趋势的高度,提出建立“新人文主义”理论高地。这个理论高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反思中外和整个人类思想史,倡导以和谐为中心。人类思想史关于人的学说,包括“没人的”、“有人的”和“怎使人更好”等等。21世纪倡导“新人文主义”,“新”就新在以和谐为中心。这既是对中国传统优质思想的坚守和阐释,更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有了这个“主义”,有了这个“神”,分别讨论国内国际思想意识和现实状况,展示其内涵外延,话语体系呼之欲出。当然,一人之作与集体制作,建构话语体系条件不同,后者难度更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集体智慧结晶,建构话语体系,既要尊重和发挥个体创造,又要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做到思想性、体系性、艺术性“三合一”,魂魄一体,精神附体,神高体张,至少提神添彩而不分神毁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人类思想史上,集体建构话语体系的成功案例与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相比,相对少些,这更要迎难而上、强化探索,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建构话语体系的双成功。
第二,体用双修。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充满实践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21世纪的体用关系和体用理论,已经超越近代、“五四”和八九十年代讨论的层次和水平,急速加入国际大循环的中国再重复过去那些老题目老议题老故事,显得过度“学究”。王绍光教授讲的政道与政体之别,找寻中西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学的根本差异点,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道的理解,对政道与政体关系的认识。当代中国的政道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既要坚定坚决地向前走,又要避免一味地、单向度地在政体争执上打转转。这样建构话语体系,学界尤其国际学术界也易认同。胡鞍钢教授、蔡洪滨教授从世界和中国经济的现实出发,提出很多契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展现契合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体用之道,由于其来源于中国的实践,来源于世界的实际,来源于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实用性,所以产生的成果有的能运用到实践当中,有的能征服世界读者。这表明,对中国和世界毫无用处的话语及其体系无论建构得多么完美也难以“行之久远”。
第三,内外齐飞。就是在国内外传播开。李忠杰教授讲的三个“化”,“科学化”属于内容和体系范畴,“大众化、国际化”主要是传播问题;讲到要解决好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官方话语与群众话语、官方话语与多样话语、传统话语与时尚话语等关系,这是三味之谈。“对子”后面的口头语言、群众话语、多样话语、时尚话语,摆明问题所在,解决了,话语体系就能“生根落地”。“发展是硬道理”、“摸石头过河”等,国内外广为传播的缘由正在这里。石峰先生和几位专家都提出遵循传播规律,扩大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让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令人听得懂、听得进。这对于我们媒体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是新要求,感到受鼓舞并责任重大。
历史经验表明,理论体系离不开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促进理论体系。建构话语体系,达到神形一致、体用双修、内外齐飞,消解其二元矛盾,从来都是知易行难、说易做难。今天的讨论开了好头,增强建构意识,明确建构要求,探寻建构路径,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增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起到重要作用,对建构其话语体系及其创新彰显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