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1-29
信息来源: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务必要做到“三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一、“问政于民”方知我党得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
无论是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网络之窗的开通,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这些都告诉我们: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官员通过网络问政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更近了,方法也更灵活了。正因为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关开始日益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二、“问需于民”方知百姓冷暖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问需于民”就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才能找准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正如胡总书记所言,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三、“问计于民”方知社会虚实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做好群众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根本原因。毛主席在1943年发表的《向群众学习,与群众结合》一文中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毛主席还特别强调,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从抗日战争中地雷战、地道战等独特战法,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探索;从乡镇企业的创办,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方针措施和成功经验,都来源于基层和群众的创造。“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四种考验”复杂严峻,“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开拓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广大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更应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真正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总之“三问”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更是各级干部转变作风的切入点、增长本领的好办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务必要做到“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