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12-31
信息来源:
编者按:日前,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了第五批学习书目,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孙中山传》、《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6种7本图书。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图书,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书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常读常新的经典名篇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杨金海
前不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选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选编》)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以下简称《学习导读》)与读者见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选编》从浩如烟海的马列经典著作中精选出25篇著作,虽不到20万字,却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可谓经典名篇。《学习导读》作为其辅助读物,分别对各篇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做了分析介绍,深入浅出,发人深思。尽管这些著作过去也曾经读过,有的甚至读过多次,但站在新的时代,重读这些经典名篇,仍然会有新风扑面之感。
重读经典名篇,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则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学习经典,首先就要学习经典作家一贯坚持的人民群众的立场。只有坚持这个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经典,还要学习其中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观点。掌握这些基本观点,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学习经典,也要注意学习经典作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选编》所选文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其整体联系。结合当今实际读这些著作,会有升华心灵之效。
重读经典名篇,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经典作家重要思想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既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又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比较重视其中的革命理论,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下,应当更加注重发掘和学习其中的建设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一般社会发展理论。比如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新型民主等思想,对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学习导读》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对这些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读来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重读经典名篇,会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诸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坚持共同富裕等,都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同时,在许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前人思想。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思想都是对前人思想的丰富发展。仔细读一读《选编》和《学习导读》,会清晰地领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典者,经天纬地之典籍也。《选编》所选马列经典,可谓名副其实,常读常新;《学习导读》对其思想源流之梳理,可谓清晰透彻,导之中肯。将两者结合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经常读一读这些经典名篇,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
(作者系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关注民生 贴近民意 打动民心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夏春涛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经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在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方面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是其中的第九本,2011年8月初正式出版,目前发行量已突破400万册,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这本书在选题上吸引人抓住人。该书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干部群众思想状况,列了8个问题,分别是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均与民生相关,都是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该书在写法上有新构思新亮点,主要表现为简要分析“怎么看”,着重回答“怎么办”。“怎么看”属于认识范畴,“怎么办”属于实践范畴,两者的结合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体现。全书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解读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设计和具体措施,客观评价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对这8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
科学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能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而理论大众化的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顺应大众心理的程度。该书关注民生、贴近民意,生动展示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现实意义,易于打动民心,拉近了理论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便于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该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沉”下去,多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工夫。只有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倾听群众呼声,用客观事实和典型案例说话,用群众的真切感受说话,用百姓语言讲百姓身边事,我们写出的东西才更有亲和力感染力,进而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不断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着力回答民生问题,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理念,展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所呈现的新面貌新进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同志来说,真正做到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进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本书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孙中山:一个时代的代表
——读《孙中山传》
金冲及
我们党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称为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都要竖起他的画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众多历史人物中,还有谁能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人物已渐行渐远,今天一些人对孙中山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地位、历史功绩认识不足,这样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能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阅读《孙中山传》,对我们了解孙中山很有意义。我的初步印象,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第一,对孙中山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是本书导言的题目,并且贯穿在全书的论述中。的确,在孙中山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憧憬的目标是要使祖国成为独立、民主、民生幸福的近代国家,并且对这种目标作过许多具体的设计;现实生活的教育又使他逐渐认识到,如果不革命,不摧毁旧社会势力的统治,这一切都谈不上。革命和现代化在他思想上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一句话,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往我们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时,突出强调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那是十分自然和正确的,今后依然应该充分肯定这一点。而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强调他又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先驱,也是很应该的。
第二,历史人物的经历与思想发展演变更加紧密结合。人物传记本来可以有多种写法。这本传记以超过一半的篇幅来写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可以说是又一个显著特点。它固然同作者长期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有关,这样写也确有其独到之处。
我们知道,人的行动总是受其思想的支配。不了解他是怎么想的,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对“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自然更需要了解他对时代的认识,他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种种设想,他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遗产。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孙中山在近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地位。
第三,作者治学态度严谨,论述有深度。我和作者之一的张磊同志相交已超过半个世纪。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始终锲而不舍地以主要精力从事孙中山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在这样丰厚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推出的新著,自然是他人所难以比拟的。在翻阅本书时,我注意到本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单从引用、参考书目来说,中文期刊资料有十多种,外文著作有近20种,大多是我没有读过的。还需提到,本书选用了反映孙中山一生经历的上百张精美图片,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兴趣,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孙中山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不朽的红色经典
——读《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
董保存
我们把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称之为经典。说到共和国出版史上的红色经典,就不能不说到那套20卷1000多万字的《星火燎原全集》。而从其中精选出来的48篇作品——《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可称之为经典中的代表作。
经典不是自封的,是要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现在50岁上下的人,几乎都读过《星火燎原》中的《朱德的扁担》、《我跟父亲当红军》、《老山界》、《冲破天险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篇章,有的甚至能背诵其中的不少章节。应该说这些作品曾经哺育、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这些红色经典浸润过他们的心田,成为了集体记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一批70后、80后甚至90后读者读这些作品,也发出了“这比小说还要好看!”、“我们的先辈是创造奇迹的一代!”的慨叹。
《星火燎原》之所以能常读常新,首先是因为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崇高信仰和革命精神。《星火燎原》中的共产党人,可以缺吃少穿,可以缺医少药,但他们不缺信仰,不缺理想,不缺追求。为了一个目标,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里,我们可以看到,像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刘胡兰、董存瑞等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正是信仰的力量使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义无反顾的选择,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在《我的第一个指导员》、《一袋干粮》、《九个炊事员》等篇章中,共产党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力量,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今天,重读这些作品,应该令那些为了虚荣地位、金钱私利而角逐的人汗颜和警醒。
正是这种崇高信仰和精神力量,支撑着革命先辈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位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老同志谈起他们一天一夜赶了240里路的经历时说,“那真是靠了一股气。现在不知道马拉松运动员能不能跑出这个速度。”
《星火燎原》成为红色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历史的亲历者,用自己的所闻所见记录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袁也烈将军的《“八一”的枪声》、谭政大将的《三湾改编》、赖毅将军的《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何长工的《伟大的会师》、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张南生将军的《遵义会议的光芒》等,都是这部书稿中的重要篇章。这些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
由于是亲历亲见,再由当事人写出,也就形成了本书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白描的手法,简洁的文字,不事雕琢,质朴自然,求实存真。有些篇章达到了巴金先生所说的境界“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谢觉哉的《浏阳遇险》,在不足千字的文章里,记述了毛泽东在赶赴江西铜鼓组织秋收起义的途中遭遇民团的经历。毛泽东先是掏出一把钱来买通民团士兵,摆脱了敌人。再用泥巴涂在腿上,把短褂脱下来扎成包袱模样,扮作行路人匆匆赶路。到一个镇子上,天色已晚,问了几家旅店,老板都不给住。他进了村口的一家旅店,进门就喊道:“老板,打水来洗脚!”老板被震住了,居然让他住了一晚……寥寥数笔写出了个机智的青年领袖毛泽东。还有,不读《党费,鹅卵石》,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红军中神秘的党费居然是几颗小小的鹅卵石,真实可信的叙述,真情实感的流露,永远有着艺术的感染力。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星火燎原》是不朽的红色经典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壮丽画卷的精彩浓缩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
黄如军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以下简称《大事记》),客观准确地记述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记录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精彩瞬间和片段。该书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准确把握,全面反映。《大事记》准确把握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主题和主线,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简明扼要地反映党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在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大事记》不回避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挫折,目的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犯历史错误。
二是重点突出,系统完整。《大事记》重点反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活动,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其贯彻实施,反映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反映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活动及其重要作用。在突出重点同时,《大事记》较好地体现了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事记》从1955年最早提出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到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再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等,都作了系统反映。
三是“点”“面”结合,前后照应。《大事记》注意对与某个“点”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作适当交代,以便读者不仅了解党的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情,还可以了解这些事情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形成整体系统的历史认知。由“点”及“面”、前后照应情况,在《大事记》中随处可见。
四是严格核查,史实准确。《大事记》的编写,坚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所有内容和文字表述都严格核查原始资料,反复推敲文字表述,同时注意吸收近年来党史研究新成果,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表述科学。
五是点评精当,恰到好处。在有限的篇幅内,《大事记》不囿于简单记事,对一些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表述基本史实时还适当加以点评,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比如,关于党成立的时间,《大事记》在写了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召开后,又加写了“后来,7月1日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提示读者注意党的诞生日和纪念日是有所不同的。又如,关于八年抗战和14年抗战问题。《大事记》表述为“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即全国抗战的开始。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这就澄清了八年抗战和14年抗战的关系,有力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大事记》是为党的9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是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简明教材。(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党的创建历程的真实再现
——读《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
李忠杰
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理所当然要从党的创建起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邵维正教授主编的《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一书,清晰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该书的特点,择其要者:
一是视野开阔,系统完整。全书由三个板块组成:前四章为第一个板块,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摆到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加以考察,以详尽的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为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为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在此前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列宁倡导的共产国际成立,并派出使团来华建立联系,为党的创建提供了国际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第五至八章为第二个板块,着重叙述了酝酿建党、早期组织建立、实际工作的推进以及党的一大的召开,详细记叙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活动。后两章为第三个板块,叙述了党在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的面貌。此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实事求是,再现历史。该书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具体分析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对历史人物给予客观的评价,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如在写新文化运动时,把胡适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肯定他对提倡白话文的贡献。对张国焘,没有因他后来当了叛徒特务而否定他在建党时的努力,而是多处写了他在北京、上海的活跃身影。当然,也不因他在建党过程中做过有益工作而忽略他投敌叛变的罪行。鉴于出席党的一大的13个人后来走了不同的道路,结局也很不相同,该书没有回避这一历史事实,而是特设“大浪淘沙方显沧海英雄”专题,分五种类型剖析了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发人深思,给人警示,使人们更深切地感悟到自觉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磨砺并坚持革命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该书还对不少历史细节做了深入挖掘和反映,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三是生动形象,雅俗共赏。该书面对当代青年的关注点和阅读习惯,在写作的大众化和生动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五四”时期,从咬破中指用鲜血书写“还我青岛”的谢绍敏,到挥拳打碎围墙窗户玻璃翻进曹宅的匡互生,一个个爱国青年的形象栩栩如生。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毛泽东、董必武、邓中夏、李达、李汉俊、王尽美、邓恩铭、谭平山、施存统、张申府等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热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初期的工人运动,并在实际斗争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展开了建立党组织的活动。该书通过对这些有血有肉人物和曲折跌宕故事的叙述介绍,把思想性、学理性、知识性、通俗性结合起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进程,使人受到多方面的启迪,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