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孙守刚:开展“三个一切”教育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发布日期:2011-12-23

信息来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近,山东省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开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

《决定》强调:“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当前文化领域存在庸俗、低俗、媚俗和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等问题,原因有很多,如监管的缺位、环境的变化等,但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创造和发展文化,没有解决好文化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文化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必须保持思想认识上的清醒。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其他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群众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为广大文化工作者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只有坚持这一点,文化改革发展才能永葆活力;否则,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失去生机。

文化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应坚持“三个统一”。首先,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文化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就是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理想和利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强调理想不讲利益,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只讲利益不讲理想,利益追求就会迷失方向。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要求文化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崇高理想、把握时代脉搏,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承担起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职责和使命。其次,坚持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统一。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们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只为个人私利奋斗,必然导致精神空虚、人生价值迷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文化工作者面对的物质和精神诱惑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身修养,就有可能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引领方向,正确处理工作与修身的辩证关系,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第一位。第三,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做好文化工作,应做到眼中有全局、心中有群众,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坚持一切依靠群众,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

《决定》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文化工作者要履行好职责,必须明确开展工作的动力源泉,搞清楚“依靠谁”的问题。

文化工作的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善于从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善于把党和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升为理论成果。当前,一些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之所以没有读者、没有观众、没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没有搞明白文化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坚持依靠群众,应着力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

记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先进文化必然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主体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事业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体现和成果。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记录下来,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提炼出来。

学习人民群众开展实践的丰富智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应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试验,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群众和基层的改革实践中汲取智慧。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真正的老师就是人民群众。向群众学习,应端正态度,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应带着深厚的感情,如果没有对群众的关注与关切,就很难产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感受;应注意方式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深入调查、辩证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到创作的方向和创新的突破口。

坚持一切服务群众,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作用,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应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的对象,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基本标准,坚持人民群众赞成什么我们就鼓励什么、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努力做好什么;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找准角色定位,牢记神圣职责,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

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以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为主要职责的社会群体,文化工作者应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牢记人民群众是文化工作的根本所在,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重要标尺;常怀感激群众之心,并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利民、惠民的实际文化成果。

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只有不断增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文化工作者才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增进群众感情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对群众产生真挚感情。

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是理念、是要求,也是使命、是职责。文化工作者应自觉做到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言,一是不断加强学习。文化工作者是以思想引领时代、以精神服务大众的,因而更应注意加强学习,把学习看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本领。二是积极投身实践。文化工作者在从事文化创作、创新活动中,特别需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应坚持围绕时代主题立题、围绕群众关切破题,把心思真正用在回答好、解决好群众关注的问题上。三是坚持以德立人。德是文化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以德立人,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始终深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忠诚,真正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