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12-05
信息来源:
人有七情六欲,本无可厚非。但人的欲望要有度,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在权、钱、色等的诱惑下坠马,究其根源无不是为欲所困、为欲所害。一是当官欲;二是权力欲;三是金钱欲;四是美色欲;五是名利欲;六是占有欲;七是享受欲。“无理则欲滥,无欲再理废。”欲望是一种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企图窒欲、灭欲不可能;人欲又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现象,纵欲主义为害无穷,而惟一正确的办法是以理导欲,以理制欲。
所谓以理导欲,也就是要自己管住自己,通过理性把欲求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程度,“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使欲求适度,欲不逾规,欲不损德。要自己管住自己,对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是最起码的必修课,是保持事业发达、家庭幸福、个人进步的最基本的要素。那么,如何管住自己呢? 概括起来,我认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古时一位官员坐轿进城,天刚下过大雨,路上有泥水,一名穿了新鞋的轿夫怕把鞋弄脏了,开始时总是择地而行。进城后,泥泞多了,一不小心踏进了泥水里,把鞋弄脏了,此后,他就无所顾忌地在泥水里走下去。官员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说:“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犯错误由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党员干部犯错误,几乎都是由“小心”到“大胆”,由“担心”到“放心”,经过量的积累,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有些人在犯错误之前,虽然也曾想到过严重的后果,但往往都是错在当初,悔于今日,所以与其悔之于后,不如慎之于初。正如宋代思想家程颐所说的:“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就是说初之不慎,后患无穷。
二是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写过一个“自诛阵”,这个阵没有布一兵一卒,而是布满了财、色、酒之类的东西,凡入此阵能够把握自己习惯、嗜好的,都能顺利走出来。凡是把握不住自己的,见财则贪,见色则淫,见酒则醉,结果自己毁了自己。这就叫“高飞之鸟死于食,深潭之鱼亡于饵”。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心术不正者往往瞄准领导干部的薄弱之处,投其所好,不惜采用金钱、美色等种种手段进行诱惑、腐蚀,以达到他们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警惕,不注意生活小事、小节,就易被腐蚀、被利用。所以说,小事、小节中有形象、有人格、有方向、有政治。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
三是要处理好一时和一世的关系。无数个“一时”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一世”,轻视乃至于忽视“一时”,无疑是在摧残自己的“一世”。只有在每个“一时”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扬善抑恶,才能换来我们自己“一世”的崇高人生境界和伟大人格。孔繁森、郑培民等英模,就是因为他们珍重每个“一时”闪光,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地升华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境界,最终换来了自己“一世”的辉煌。
四是要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大家都很熟悉“曹鼎不可”的故事: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执法执纪干部。他在一次捕捉盗贼的时候,抓获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夜宿在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以色相来引诱他,当他实在顶不住的时候,就写了“营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但转念一想,这荒郊野外的谁能知晓,于是他把纸撕下来,便要破门而入。这时又觉不妥,感到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又退回来把纸贴上;转念又一想,送到嘴边的肉不吃不是太傻了吗?于是又把纸撕掉,可又一想不妥,我是执法人员,这是明知故犯的行为,又把纸贴上;过了一会又产生一念,她是犯人,我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又把纸撕下来,刚要进门,又一想不行,这是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就这样,他一夜折腾了十几次,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可见自律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戎相见。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的是物欲盛行,处处充满诱惑的迷津和陷阱,自律更是难上加难。从一些党员干部犯罪的案例中看到,很多人都是怀着无人知晓的侥幸心理去作案的,可是侥幸的结果却常常是不幸。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只要有所为,肯定有人知。所以,自律就是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他律就是增强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能力。只有坚守这两条防线,才能在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不动心,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