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11-21
信息来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担负着展示和引领中国表演艺术、推动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打造精品和培养人才这两大主题促发展、促繁荣,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开放和交流水平,积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着力打造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作为凝聚新中国几代人期望与梦想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是我国综合国力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既显示了我国谋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追求,也展现了我们党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21.75万平方米,包含4个剧场、5850个观众席,是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建院3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国家大剧院顺应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自信、谋求文化自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着力把自身打造成为国家表演艺术最高殿堂、中外艺术交流最大平台、艺术普及教育引领者、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基地。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生产能力最强、拥有六大品牌特征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演大体量、高品位、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剧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共策划14个演出季(周),组织商业演出2700多场,实现票房收入约10亿元,国内外参演艺术家达10多万人次,一批世界知名艺术院团、一批中外优秀剧目、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在大剧院舞台精彩呈现,累计有600多万观众走进大剧院享受艺术盛宴。
搭建中外艺术交流平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我们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同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30多家著名剧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连续3年成功举办世界著名歌剧院论坛,创设了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等国际性赛事平台;与100多个驻华使领馆、140多家国外艺术机构建立了工作联系;有近2万名国外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出;60多位外国元首、政要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造访国家大剧院。现在,国家大剧院不仅成为中外艺术交流与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而且日益成为代表国家和首都形象的重要文化名片。
自主创作生产一批优秀剧目。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生产了19部经典剧目,歌剧《图兰朵》、《托斯卡》、《西施》、《赵氏孤儿》,京剧《赤壁》,舞剧《马可·波罗》,话剧《简·爱》、《王府井》等一批自主创作的经典剧目以及现实主义题材和优秀民族文化题材剧目,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效益,“大剧院制作”已经成为业内的知名品牌。
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我国进入消费结构提升、文化消费活跃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呈现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求真求善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秉持“艺术改变生活”的理念,策划举办了上百个有关表演艺术的主题展览,组织开展了3600多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使180万观众在“周末音乐会”、“走进唱片里的世界”、“春华秋实艺术院校展演周”等品牌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中领略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的魅力。今年,与首都精神文明办合作举办的“首都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艺术体验活动,吸引百万市民走入大剧院感受高雅艺术魅力。此外,国家大剧院实施的低票价举措,也为更多观众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凸显了大剧院“人民艺术殿堂”的品牌特征。
开拓文化艺术产品市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围绕演出经营,开发延展性文化产品,形成了以大剧院品牌为核心、辐射众多相关企业与产品的文化产业链条。现在,国家大剧院不仅设有品种齐全的音像制品店、音乐书店、艺术书店,还开发出一批以国家大剧院为核心品牌的纪念品,同时广泛涉及设计、广告、出版(音像制品、乐谱书籍)等产业领域,与大众媒介共同合作开拓文化艺术产品的市场空间。
加快培养人才,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建院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始终把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多渠道引进、选拔、使用各类人才,着力打造适应大剧院发展要求的人才高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全院共拥有博士13人、硕士189人、副高职称以上35人、中级职称108人、海归人员85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70%以上拥有外语等级认证,涉及英、法、日、德、意、俄、阿、西8个语种,有力支撑了国家大剧院各项事业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要按照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壮大队伍为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健全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国家大剧院从实行事业管理、企业化运营的实际出发,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员工根据合同期限分为全职、兼职、合同制三类,形成以编制内人员为骨干、外包服务人员为支撑、外聘高端人才为补充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司化运营方式克服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弊端。比如,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作为公司制院团,充分利用企业化运营机制,在招聘、薪酬等方面同市场接轨,打破铁饭碗,做到养事不养人。现在,管弦乐团演奏员全年工作1296个小时,严格实行工时制度。剧院合唱团逐渐形成正式团员、项目演员和临时演员三个层次梯队,并根据实际水平,尝试团员在三个层次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队伍既保持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灵活的用人机制,对团员起到了有效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使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等部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演出活动。
立足高端定位,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批涵盖演出运营、剧目制作、技术保障、市场营销、普及推广、对外交流、品牌宣传等各领域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着力提高团队在舞台表演、演出运营、技术保障、项目管理、合同谈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是国家大剧院的重要发展目标。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通过人才招聘、选拔、培养等环节,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国内外、体制内外专业人才。目前,全院458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自国内外180余所高校,覆盖了包括表演艺术、舞台技术、机械自动化、节目制作和电影、视觉艺术和设计、新闻传媒、管理等在内的240个相关专业。其中,海外归国人员占10%,涉及舞台表演、舞台技术管理、国际传媒等与表演艺术和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42类专业。
借助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求我们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坚持开门办剧院的思路,在广泛延揽国内外、体制内外优秀专业文化人才的同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有针对性地邀请国际一流的导演及舞美、服装、灯光等方面人才,与其进行高起点、高水平合作,确保人才队伍的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比如,国家大剧院常年聘请国内外10余位专家担任业务指导,其中意大利籍歌剧制作顾问有30多年歌剧行业的从业经验,曾担任意大利两家歌剧院的院长和一个乐团的艺术总监,这对于提升国家大剧院行业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面向全球吸纳的72名正式成员中外籍演奏家占了10名,62名中国籍演奏家中2/3具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其中包括许多曾在世界大赛上获奖的杰出演奏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依靠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加强员工队伍职业规划与专业培训,先后派出十几批员工,围绕演出运营、项目管理、舞台技术等相关内容,到世界各地学习取经,领略世界一流剧院水准,不断开拓员工视野。此外,还积极借助外脑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开展系列学习报告会,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提升全院员工的艺术素养与工作能力,有效提高了员工履职能力、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