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布日期:2011-10-21

信息来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强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创作生产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民族精神面貌、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追求。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是顺应时代新要求、符合人民新期待的必然举措。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主体。一切先进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创作生产只有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有繁荣兴旺的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文化创作生产提供了广阔舞台和肥沃土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当代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就能够创作出经得起人民、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贯彻“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贯彻“双百”方针,要在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文化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提倡不同门类和业态的积极创新。要以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动适应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占领网络文化制高点。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精品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能够集中体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从数量上看已经相当丰富,但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必然要求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涌现。要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火热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以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

回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无不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活跃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担当使命,焕发创作活力,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让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