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7-15
信息来源:
杨善洲,一个离开地级领导岗位20多年的老干部,一个在晚年再度创造了人生辉煌的老党员,当他的事迹被媒体传播出来之后,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干部群众,都被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深深地打动。人们一方面使用了各种词汇——忠诚、无私、执着、坚韧、高尚、奉献……来赞美这位老共产党员;另一方面,也禁不住追问:他何以能够超越物欲功利的诱惑而如此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和做人原则;他如何能够经受住权力、地位的考验,演绎高风亮节的人生。杨善洲人生所体现出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地感悟和学习。
一、共产党员的精神本质
在学习杨善洲事迹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杨善洲的所作所为给这段话作了新的鲜活的例证。
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的人,就像当年的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表现在“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上,第659页)杨善洲的感人之处,可谓数不胜数,但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为官数十年,在地级领导岗位近20年,家人没有沾任何一点光,以至于到现在,他老伴和大女儿还是农村户口;家里的房子漏雨,老伴找到他希望拿点钱修修房子,他却只能拿出几十元钱,让先买几个盆盆罐罐接雨水;他自己生病受伤只是到小诊所对付,而身边的职工有病却不惜一切地救治;他在任期间,没有为家乡父老谋任何利益,退休后却以回家乡荒山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的壮举,兑现为家乡父老办几件实事的承诺;他不仅在职期间一身清廉、两袖清风,晚年还把政府奖励的20万元中的绝大部分捐给了学校和林场;他不仅用20年的心血把一片荒山变成了森林,而且最后还把自己一手创造的价值3亿多元的林木资源无偿交给了国家。他的人生正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被毛泽东称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以其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高尚而纯粹的人生。
共产党把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共产党人是最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人,把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和幸福。不管我们面临的现实环境和任务多么复杂和艰巨,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像杨善洲那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才能经受住权力、金钱、名利、地位、美色以及各种诱惑的考验,才能兑现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也才能善始善终地尽享“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生洒脱。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太迂腐、太脱离实际,共产党人也是人,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儿女情长、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但是,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像杨善洲那样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无私奉献,还是像某些贪官污吏那样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唯利是图?事实证明,前者一生坦荡、尽享天年、家庭和美、天佑人敬、流芳千古,并且在工作和奉献中获得了最大的自我实现和满足;后者不仅个人生活总是被各种利害关系搞得心神不宁、家不成家、人不像人,天怒人怨、遗臭万年,而且一生除了得到一些短暂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之外,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人生幸福。可见,杨善洲的人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最有价值的人生。
二、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内涵
杨善洲精神包含着怎样的内涵,这些精神是如何支撑他走过了60年的奋斗历程呢?我们可以通过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去理解和感悟他人生轨迹背后的精神支撑。
坚守信念。所谓信念,一般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或对某人某事有信心、信任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杨善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坚守自己早年确立的人生信念。杨善洲20多岁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很快成长为基层工作骨干,从31岁起开始了他数十年在县地两级重要领导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涯。1988年,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他放弃了到省城休息养老的优越条件,志愿回到家乡,带领一班人在大亮山建林场植树造林,一干又是20多年,植树近6万亩,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创造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辉煌。更令人油然起敬的是,临终前他把价值3亿多的林场经营权无偿地交给了国家。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这么多惊人之举?是信念,只能是信念!这不仅表现在他朴实淡定的话语中,更体现在他自然自觉的行动上。在当前这个物质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某种有形的东西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支点,殊不知,任何有时空特性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变幻无常的,唯有人内心中的信念,才是恒久的、坚韧不拔的。杨善洲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认定了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党的理想和宗旨是值得人一生追随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几十年来,杨善洲经历了环境、时代和党的工作任务的一系列变化,然而,这位出身普通农家的干部,凭借自己对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绘制了一幅感天动地的人生画卷。
保持本色。所谓本色,包含有质朴自然,不加修饰的意味。杨善洲先后担任县地两级主要领导30多年,然而,给人的印象却始终是一个普通百姓,以至于到乡镇检查工作时,被工作人员误当成老农而置之不理。他的身边随时都带着农具,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或插秧,或割稻,或翻地,或除草,为此获得了“泥腿书记”、“草鞋书记”等雅号。他把与群众一起劳动作为了解群众意愿、掌握基层情况的重要途径。他为了给国家节省造林经费,不惜自己亲自上街捡果核、拾粪便,却把争取来的资金用于为当地百姓修路通电。他一生安贫乐道、公私分明,广散钱财、乐此不疲,过着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相比现在一些干部,地位刚有一点变化,便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总是用各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显赫,真可谓天壤之别!其实,本色就是本真,亦即人生本来的样子。保持自己的本色,才能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心态和情怀,才能对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休戚与共。有些人太执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却忽视了做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与快乐。杨善洲的人生对这些人无疑是一剂极好的清醒药。
公私分明。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地位和利益得到张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人们私欲的膨胀和对物(商品、货币、资本)的依赖。毫无疑问,追求和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谋取非法利益和不义之财的权利。共产党人的高尚,在于他(她)不仅不接受任何特殊的地位和利益,还把为人民、为国家谋福利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个人品格和崇高精神。他一辈子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任何私利;他为官数十年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甚至不近“情理”地不让家人搭乘自己的公车,不接受当地干部为他家送去的救济粮;他真正做到了“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他是当今时代能够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智者,他是懂得如何恪守为官做人准则的仁人,他是嫉恶如仇、拒腐防变的勇士,他是爱憎分明、乐善好施的好人。
忘我奉献。奉献历来被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和行为,但人们却很少去反思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根据。其实,奉献既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壮举,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眼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9—460页)杨善洲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这段话的内涵。他为党和人民整整工作了60多个春秋,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倾注给了那方生他养他的土地,用一生忠于党、服务人民的无数事迹,用留在青山绿水间的足迹和汗水,用他那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可以计算和不可计算的贡献,把自己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镌刻在了滇西大地上。
三、如何学习杨善洲精神
首先,要直面事物的本质。人们太容易被一些固有的观念和陈见所遮蔽,总是带着某种有色眼镜去看待和认识一些东西,普遍缺乏对自己认识活动本身的反思。这样的潜意识往往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视域,导致我们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思维范式去解释自己未必真正看懂或看明白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暂时搁置已有的偏见,直面事情本身,扪心自问一下:杨善洲的事迹是不是事实?这些事实是不是足以感人?若是,那就值得我们认真地理解和学习。
其次,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人贵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3页)这意味着人总是以反思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生命活动,去评判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人回归到这个层面来看待人生时,许多过眼云烟般的浮华,许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利益,便会暂时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真正属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会变得耀眼和清晰。杨善洲精神具有深刻的人生启迪,但只有在清澈透明的心境中才能显现出来。
再次,要对照自己的言行。现实世界是一个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世界。虽不能说没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善恶尺度,但由于受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制约,难免有时会遇到无所适从、规则缺位的情形。这时,我们的行为标准与其说是诉诸外在的规定或规范,毋宁说是凭依内在的原则和信念。能不能像杨善洲那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就是检验一个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为官品德的最后标准。杨善洲最难得的是他毕生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并将它落实到每一个实际行动中。一个人一生为人民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克己奉公,为人民谋利益。杨善洲,无愧为新时期党员干部为官做人的一面镜子。
(作者: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