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6-07
信息来源:
推动科学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路径,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和关键突破口。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省会城市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一、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不断凝聚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互动的新共识。2007年以来,我们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执政为民、廉洁高效”、“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破除自满、自足、自负思想,克服畏首、畏尾、畏难情绪和漂浮、懒惰、粗放作风,力戒发展与民生两张皮,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构建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思想平台。思想观念有了新转变。干部认识到“发展为民生、民生促发展”,群众懂得了“民生靠发展、发展促和谐”,形成了以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的良好氛围。境界标准有了新提升。干部群众树立省会意识和一流工作标准,努力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境界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工作标准与科学发展目标要求相一致,形成了率先发展、争创一流的工作价值取向。干部作风有了新改进。在思想作风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学风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领导作风上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作风上求真务实,在生活作风上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实现了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执政为民、富民惠民,不断增强以改善民生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合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政绩,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大力实施了富民惠民战略。积极推进就业优先发展战略。5年来,新增城镇就业67.8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实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共启动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290万平方米,解决了6万户18.3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启动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向733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0万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建设。企业退休养老金从“十五”末月均782元提高到1520元,在全省率先实施“惠民医疗工程”,率先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建成236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25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几年来先后建成14个全民健身中心和遍布社区的健身广场,完成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3400个农家书屋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民生服务品牌。
民生的改善激发了发展动力,增强了发展合力,巩固了科学发展的基础,优化了科学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济南市科学发展的进程。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10.8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1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20.2%。民生的改善为济南营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公平公正的企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多的大项目落户济南、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被吸引到济南,城市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济南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三、坚持拓展空间、优化结构,不断搭建以科学发展提升民生质量的新载体。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确定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坚持把富民与强市、城市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与民生建设良性互动,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中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素质和民生品质。
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载体,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文品质上做足文章。我们抓住筹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重大机遇,整体规划、综合配套,向高处要空间、要效益。把城市综合体作为开发改造的主抓手,实现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生命体“两体”结合,引导市民提升文明素养。注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注重彰显泉城特色,高标准实施大明湖扩建改造,昔日“园中湖”正在变为“城中湖”,与之相连的护城河实现通航,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格日益突出,城乡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
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引导人民群众创新生产生活方式。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了扩内需促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向好。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 7.3:45.9:46.8调整为当前的5.5:41.9:52.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4.6%,金融、信息、旅游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工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3个过千亿元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跨上2千亿元新台阶。初步构建起服务经济主体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区域内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整体拉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市民人文素养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新载体。
四、坚持管理创新、服务群众,不断开创以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局面。我们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几年来,我们加快与民生服务相关的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建立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梳理规范处罚事项。完善推广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以“泉城义工”、“阳光大姐”品牌为导向,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着力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积极实施政务阳光工程,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坚持问政于民、开门写报告,连续4年面向市民和社会各界开展“我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活动。着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整合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使之成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党委和政府24小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与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全市呈现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