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张明哲

发布日期:2011-05-26

信息来源: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最早是由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1.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但对于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论述。中国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下面将对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进而探讨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7年11月新华社发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十七大报告。该文对“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初步的回答:“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该文比较清晰地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该决定明确界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该定义开创了全国省级决策部门的先河,体现了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心陈建军教授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认为是产业体系的一个子集合,即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那些产业,应该具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这些“现代元素”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即符合“两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创新)的那些产业。
  向晓梅从系统论的角度定义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作是产业在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协调性,在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具备良好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国际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产业链完整、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系统”。该定义强调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系统,这个产业系统具有产业链完整、产业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等特征。
  综上所述,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其目的是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是一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中国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2.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在第三产业中,包括金融中介服务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生产服务性产业的比重在50%以上;其次,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绝对量不小,科技含量高。比如,尽管美国工业比重只有16%,但产业科技含量非常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基本上都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将是大势所趋。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促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因此,从国际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特征,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不是在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中完成,创新一方面同具体的产业状态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创新又要受到相关的支持系统发展情况的制约。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应该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多维度的创新来化解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实现产业化。技术创新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和落后产业的淘汰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的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演化。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新产业的不断出现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继而引起产业体系的重大变革,形成一定时代语境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度创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产业创新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企业大幅度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企业制度创新。许多企业打破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将企业最关键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和作业程序进行再设计,从而使成本、品质、服务、速度等方面的绩效大幅改进,增强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2.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效能特征,开放性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整体,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使区域间的产业体系联结的紧密度大大提高,一个区域产业体系的升级也就与区域外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关联度增强,凸显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性。
  当前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紧密联系的金字塔结构。美国等发达国家位于国际分工的最顶层,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目标。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比如,新加坡充分利用跨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三次结构转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融合性
  融合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特征,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融合首先是表现在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的渗透和嵌入;其次是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从产业的发展到产业链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及农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第三是各产业内部更低层次部门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第四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文化为基本元素的软资源的投入将成为创新的主要源泉和产业发展主要动力,如品牌价值提升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将会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产业更具生命力。
  4.集聚性
  集聚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集聚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基于产业链的联系、运输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正的外部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之一。
  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出现。这些产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机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台湾新竹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创办高新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纽带。在高新区中创新的思想可以得到孵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频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地区竞争优势。
  5.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标志性特征。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发展必须强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力争做到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全寿命周期少污染和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和循环利用,用最小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形态如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均有助于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降低人均废物排放量,有效缓解人口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能源紧缺、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危机。根据有关计算,互联网使全球劳动生产率提高300%,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提高了政府企业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等目的,由此节约能源近50%。现代产业体系强调知识、信息、智力的作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成为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6.市场适应性
  市场适应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跟随需求层次的升级规律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现代产业体系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满足市场需求新潮流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和高增长。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速率的加快、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市场需求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变性和动态性,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的上述发展趋势,使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和网络化组织形式,可以理解为对需求多变性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形式。
  三、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平台
  有产业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相应的支持系统。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平台,是在对传统产业体系支撑平台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样依附并服务于主体产业。
  1.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良好的运作平台和新型的组织载体
  良好的运作平台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宽松的政府管制平台和全新的融资平台。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组织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网络组织。网络组织可以实现规模的低成本扩张,降低成员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二是战略联盟。可以增进成员企业整体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成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三是企业集团。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企业集团不但发挥着巨大的技术放大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不但有生产成本优势,有质量和产品差异化优势,还有区域网络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
  2.现代产业体系的资源支撑
  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切管理活动,几乎都可以归结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现代产业体系无疑也需要资源的支撑,没有资源,现代产业体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首先,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资本资源的支撑,其中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其次,现代产业体系还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毫无疑问,在所有的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地位,它支配着物的生产要素,并与物的要素结合创造经济价值。再次,现代产业体系还需要信息资源的支撑。最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支撑。为了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环境资源,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四、产业结构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的系统。产业结构软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知识的消耗增长,与此相适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因此,我们着重从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和产业结构国际化四个方面分析和把握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软化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减小,第二产业比重也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世界平均水平看,1995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5%,2006年则上升到69%。美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平均72%上升到2006年的77%,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和日本服务业所占比重均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中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仅提高7个百分点,2006年平均为4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服务化趋势非常显著(见表1)。
  表1.1996年~2006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世界
  65
  65
  66
  67
  67
  67
  68
  69
  69
  69
  69
  69
  美国
  72
  72
  72
  73
  74
  75
  76
  77
  77
  76
  76
  77
  欧元区
  68
  68
  69
  69
  69
  70
  70
  71
  71
  71
  72
  72
  日本
  64
  64
  64
  65
  65
  66
  67
  68
  68
  68
  68
  68
  中国
  33
  33
  34
  36
  38
  39
  40
  41
  41
  40
  40
  40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09),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是指以专业知识或技能为基础的、服务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具有顾客专业化、雇员知识化、手段高科技化、产业高增值性、高渗透性等特征。1986年~2005年20年间,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4.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8万亿美元;其中,市场导向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全球收入增长了两倍多,从1986年的4.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5万亿美元(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高达4.8%,远高于其他服务业2.7%的增速。以美国为例,1995年~2006年,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76.5%。而其中,包括金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美国知识产业中83%以上集中于金融、保险、信息与通信、企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
  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是指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见表2);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目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表2.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法国
  13
  12.5
  13.9
  13.7
  14
  14.1
  14.1
  13.5
  13.8
  德国
  8.8
  9.2
  9.6
  9.5
  10.4
  11
  10.4
  10.6
  11.4
  意大利
  8.2
  8.7
  8.5
  8.6
  8.9
  9.8
  10
  9.6
  9.2
  日本
  16
  16.5
  16.7
  16.8
  17.8
  18.7
  16.8
  15.9
  16.8
  英国
  14.5
  14.3
  15
  15.4
  16.3
  17
  16.9
  16.1
  15.6
  美国
  17.1
  17.8
  18.2
  18.7
  18.6
  19.2
  18.3
  17.7
  18.6
  资料来源:OECD STAN indicator database。
  过去十几年中,科技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了经济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爆炸式发展后,以更稳健的步伐得到推广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组织、技术方面创新的战略性工具。据统计,25个OECD国家中有89%的企业使用互联网。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依靠信息通信技术和企业服务。1995年~2005年,澳大利亚、丹麦、瑞典、英国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的0.3%~0.7%归因于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和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新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产业的衰落速度,使部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致力于长期培育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而另一方面,短期更为有效的则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工业化,以便缩小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3.产业结构融合化
  产业结构融合化,简称“产业融合”,又称“产业结构重叠化”或者“产业边界模糊化”,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传统的以单一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界限在产业融合中越来越不清晰,原有的以单一知识及其技术作为产业的划分标准遇到了强大的挑战,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变化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渗透融合是指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延伸融合是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现代产业体系下的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4.产业结构国际化
  产业结构国际化又称“产业结构无疆界化”,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通过产业构成的核心要素的国际流动,冲破国家疆界限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换的过程。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了全球性产业,发展突破了地区和产业的界限,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动的这一特征打破了产业结构变动局限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结构变动无疆界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产业结构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任何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不再可能局限在一国一地来完成,而必须依据要素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借助产业国际化转移来完成。产业国际化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转移的经济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为取得全球竞争优势,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以加快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互动发展的共同需求为产业国际化转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规模在扩大,发展在加快。
  (张明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