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发展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统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恢宏的战略思维,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海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深刻认识蕴含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山东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定位,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表看齐的现实检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敢于争先的气概,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积极作为,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山东的生动实践,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一、进一步开阔视野看海洋,真正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这一重要论断,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阐明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有海岛589个、海湾200余处。“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自古就与海洋经济有不解之缘,海洋经济发展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被称为“海王之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开发建设海洋,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省提出“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进入新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陆续成为国家战略,山东海洋经济不断发展。201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全省生产总值的20.4%,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山东的发展,既要立足15.79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更要开发利用好与陆地面积相当的海域面积。我们必须从单一的陆域空间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单向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更多面向海洋、倚重海洋,科学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走依海富民、以海强省、陆海统筹的宽阔大道。
(一)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破解山东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经济发展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资源和空间的竞争,谁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导权。较之陆地,辽阔的海洋对于人类来说仍有更多的未知,但有一点十分清楚,海洋是尚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陆地上发现的资源海洋里都有,海洋里还蕴藏着很多陆地上没有发现的资源。随着现代海洋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有新资源被发现和开发利用,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战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省海域面积广阔,海洋文化、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富集,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开发利用海洋的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全省陆地开发已近极限,有的地方资源枯竭,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目前,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6;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到2020年,多数大宗矿产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而发达国家海洋开发早已突破50米,挪威的海上网箱养殖甚至达到100米。据测算,我省海洋牧场向30米、50米深的海域布局,每年可生产450多万吨优质水产品,将有效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耕地腾出休养生息的空间。可以说,丰富的海洋资源,既是山东海洋经济崛起的基本条件,更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破解资源环境的制约,固然要靠集约节约利用,但仅靠这一招解不开“魔咒”。认识一变天地宽,海洋这个“聚宝盆”就在我们身边!山东过去发展依托于海洋的开发开放,山东未来发展更要依靠海洋的高水平开发开放。要通过海洋强省建设,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彻底改变“万里海洋千年睡”的状况。
(二)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打造未来发展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与海洋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深海探测和开采技术的发展,使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海水增养殖技术向农牧化、设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海洋生产水平。这些年,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纷纷制定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重点领域,力求保持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国内沿海省市围绕进军海洋同样呈现竞相发展的格局,从南部的广东到北部的辽宁,都纷纷出牌亮招。海洋已经成为高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掌握海洋资源开发的主动权,就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讲到山东的优势,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很多很多。但放在全国、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我们最值得自豪、最敢大胆喊出来的一个,就是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有22名两院院士;有中国海洋大学,还有一批高等院校设有海洋专业和学科;有32家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十五”以来全国近50%的海洋领域“973”“863”计划项目。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深海基地、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等重量级国家创新平台都在我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留在“论文”中,一旦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就可能创造出新的产业;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躺在“数据”中,只要加以分析运用,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成果;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单项的,如果在集成创新上再加把劲,就可以带来突破性的变革。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现实一次又一次警醒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到的,唯有靠我们自己。山东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加快突破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和整体水平。最近几年,海洋科技的重大突破,既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的变革,又催生出新的经济业态,更促进了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庞大的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生态渔业等蓝色生物经济;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催生了海洋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产业;低碳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崛起;
海洋尖端装备制造技术的突破,带来了深海探测、开采、养殖等海工装备产业兴起。与此同时,海洋领域的产业融合,还催生了分享经济、跨境电商、海洋金融等新业态,带动形成了生产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的经济体系和生产模式。2014年以来,我省的海洋牧场、海上旅游、钓具、游艇、体育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新业态,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这些蓬勃发展的海洋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尽管我省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传统产业、传统动能占比高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海洋新兴产业仅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8%。我省是严重缺水地区,海水利用业发展水平,却远低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福建和广东等省。这种状况既说明了我省存在的差距,也显示了发展的潜力。只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我省海洋科技、人才等优势,找准海洋优势转化的科学路径,按照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定位要求,顺应海洋产业体系细化的新趋势,就完全可以把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海洋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展望未来,山东战略新兴产业将更多来自于海洋、来自于陆海统筹带来的产业跨界融合,海洋及海洋相关产业将挺起山东战略新兴产业的脊梁。
(四)海洋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古以来,海洋就是开放包容的象征。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大航海时代以来,许多国家向海发展,通过拓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快速崛起。上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和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也都集中在沿海,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径。可以说,我国对外开放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向海洋的挺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海洋仍然是重要载体,海洋经济仍然是重要抓手,抓海洋就是扩大对外开放。
山东集漫长的海岸线、良好的港口资源、面对日韩和东北亚的区位等优势于一体,但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却不够高,无论是利用外资还是对外贸易都存在一定差距。有差距并不可怕,可以迎头赶超,可怕的是认识上转不过弯,那就跟不上趟啦!有的同志分析山东开放的差距,原因找了一大堆,就是没找到海洋优势发挥不够这一条。这本身就是封闭的表现。山东有海,我们理应自强自立,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不能抱着天赐的金碗,再抱怨天没给我们馅饼!总书记今年在博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同时宣布了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国开放将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充分用好海洋这个大通道,就完全可以打造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山东开放新格局。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山东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全省上下一定要站在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山东未来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海洋、定位海洋经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使命感,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努力造就一个海上山东,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华彩篇章!
二、聚焦聚力落实重要任务,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总书记对山东的要求,为我们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主攻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聚焦重点任务、主要领域,着力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拓展发展空间,深挖潜力,提升水平,推动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不断积聚壮大海洋新动能,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点的海洋强省之路。
第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化大城市中,有8个是港口城市,并且都带动形成了极具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圈。我省港口吞吐量排名全国第二,拥有3个过4亿吨港口,基础条件较好,具有一些优势。但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无论是港口集群化水平、业务支撑,还是港城港陆协同都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着眼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山东国际航运中心。一是推进港口发展一体化。当前,区域港口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步由相互竞争转变为抱团发展。美国的纽约-新泽西港,占据东海岸近30%的市场份额。日本东京湾区的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等构建组合港,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工业城市群。国内也有港口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浙江省整合组建宁波-舟山港,去年吞吐量超过10亿吨,成为全球第一大港。我省港口资源分散、同质发展、内耗严重、竞争力严重不强。要对标全球知名大港,着眼一流,打造一流港口群。二是推进港口装备智能化。智能化代表了港口发展的方向。青岛港建设的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创出全球最高效率,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要复制推广这一经验,推进港口建设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操作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带动港口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三是推进港口业态高端化。现在,物流网络、港航服务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港口盈利的新增长点。世界最发达港口非装卸服务占港口服务的比例超过70%,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也占近一半,我省港口基本还是以传统的装卸业务为主。要加快从单一的货物装卸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变,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打造世界一流航运品牌,再也不能单纯以吞吐量论英雄了。四是推进港城发展协同化。加快构建以沿海港口为枢纽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着力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水平,推动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和沿渤海、黄海的铁路大通道建设,积极发展海河、海公、海铁联运业务,不断延伸拓展港口服务的地域范围。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港口、产业、城市以及陆地、海洋之间联动协同发展,以一个港带强一座城。
第二,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要把培育这些产业与优化我省海洋开发建设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向沿海、远海、深海、陆海四个层次推进,构建远近结合、层次鲜明的空间新布局,加快建立具有山东特点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一要做强做优沿海产业。沿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也是现代海洋产业的集聚区。要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带动沿海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发挥传统产业基础好、产业链长等优势,加强标准引领和品牌塑造,促进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界融合,向全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领域,在关键技术环节、重点装备方面加快突破,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沿海海洋新兴产业集群。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进园进区,这既能提高企业间协同发展能力,又可以腾出空间还海于民,让大众获得更多亲海空间。二要做强做优远海产业。从近海走向远海,是海洋开发空间格局的优化,是资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要着力提高涉足远海能力,大力拓展范围和层次,向远海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远洋运输业和远洋渔业,是国际公认的极具发展潜力、能够涉足远海的产业。我省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要注重提高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质量,促进船舶建造、产品加工、贸易、物流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三要做强做优深海产业。深海大洋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开发深海可以大大丰富海洋利用立体空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要选准突破重点,加快集成一批重大技术,努力抢占深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四要形成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陆海产业规划上加强统筹,用大写意描绘大蓝图,实现陆海多规合一;在支撑陆海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统筹,用大手笔勾勒大形体,打造立体化陆海产业通途;在陆海产业要素配置上加强统筹,优化政策、金融等供给,支持沿海高质高端海洋产业发展,将陆域“以亩产论英雄”等经验运用到海洋,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利益协调体系上加强统筹,做好沿海区域与内陆区域的合作交流,倡导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形成利益共享体,推动钢铁、石油炼化等产业向沿海集聚发展,鼓励沿海园区到内陆地区建设蓝色经济飞地,形成全省参与海洋强省建设新格局。
第三,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生态文明更要上大台阶。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碧波万顷、洁净沙滩。一要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越来越明显,有人将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要顺应这一潮流,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加快发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二要推动海洋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实施海陆污染一体化治理,推进陆上水域和近海海域环境共管共治,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入海,彻底清理整治近岸海域养殖污染。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打好渤海污染治理等攻坚战,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三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我省海域的海洋生态保护区、敏感生态区、自然岸线、海岛等区域,是海洋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要严格进行保护,加大受损区域的海洋生态修复,筑牢蓝色屏障,打造海洋生态安全的生命线。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海洋生态环境自然功能,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山东拥有500多个海岛,如同镶嵌在海域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省里已经确定在长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要按照国家公园标准,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探路子、树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优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激励约束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湖(包括湿地、水库)、河、湾、岛“四长制”,压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海洋强省建设动力活力
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的大前提、大逻辑。面对辽阔的海洋,我们思想解放的深度不够,视野还不够开阔,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思维等明显滞后。我们要推动思想再解放,坚决改变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海、重浅海轻深海、内陆不靠海不吃海等陈旧观念,强化海洋意识,牢固树立海陆一体的全新海洋观,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深刻解放和发展海洋生产力,不断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探索新路径、开辟新局面。
要精准聚焦,加快推动重点改革突破。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把握大势,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改革,坚定信心,贴身紧逼,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坚决把海洋领域改革的硬骨头啃下来、险滩渡过去。一要聚焦破解海洋管理多头分散、低效的难题。长期以来,海洋产业、海洋事务管理职能分散在发改、海洋与渔业、经信、水利、农业、交通、建设等十几个部门单位,四海龙王各管一方,造成海陆分割、产业隔离,综合性规划无法很好实施。要结合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下决心理顺涉海管理职责,把分散的管理资源整合起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建立集中统一的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动由“管海”向“治海”转变,实现海洋治理有序高效。二要聚焦破解海洋开发与保护不协调的难题。针对重开发、轻保护,保护不力与过度开发、用海海域紧缺与闲置浪费、管控过多过死与制度短板漏洞较多并存等问题,从构建机制入手,深化海洋开发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的路子。要完善海洋开发保护整体战略规划,强化涉海专项规划衔接配套,健全海洋开发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市场化手段、法治化方法,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在高标准保护中推进高效率开发,以高质量开发提供高水平保护,引导海洋经济向集约、绿色、持续、创新发展转变。三要聚焦破解要素配置不合理的难题。我省土地、资金、人才、劳动力、金融等要素配置不合理、流动不顺畅、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更突出,必须从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上加以突破。在下大力气破解各要素内部配置问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各要素之间配置错位问题,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四要聚焦破解海洋领域投融资体制制约的难题。海洋领域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与新时代海洋强省要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比如,要创立海洋领域PPP模式,激励引导民间投资发挥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也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创新融资、发债、结算、咨询、理财等多元投融资机制,支持有实力、有潜力且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也可以创新支持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制度、办法,构建稳定有序的滚动投入新机制,切实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推进海洋领域改革,要从我省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注重于法有据,注重政策、法规配套衔接和系统集成,确保各项改革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要积极作为,加快提高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合作型经济,只有坚持扩大开放,才能迸发活力、形成新局面。一是畅通蓝色经济大通道。突出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中央有关政策,加强与东北亚及“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地方性战略对接,加强沿线港口合作,推进港口互联互通,建立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物流、商贸大通道,促进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带动山东制造和山东服务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二是推出引资引智大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吸引各方面资本、技术、人才等投向海洋恰逢其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任务、硬性措施,统筹摆布,精心组织,有计划按步骤扎扎实实抓起来。招商引资引智关键是环境,要加强制度设计,主动提供服务,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创新创业。要聚焦重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合理设计海洋产业链条,根据产业链条选准招商引资的目的地、目标企业、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人才,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针对海洋发达国家、重点研发机构、有实力的投资基金和财团,实施精准化专业化的产业链招商,广泛引入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管理方式、先进模式、营销网络等。三是打造开放合作大平台。要适应国际海洋合作新趋势,打造多层次、立体化海洋开放合作大平台,推动与各国和国际组织建立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海洋产业联盟,共建海洋产业园区。要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提高园区国际合作水平。要依托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扩大合作规模,打造东亚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四是实施国际产能大合作。我省这方面有基础、有潜力,不少海洋领域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优势条件,要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海上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带动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调查摸清产能底数,帮助企业做好市场分析,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要提高标准,加快推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我省海洋的优势积淀源于创新,寻求突破还要靠创新。要巩固发展领先优势,持续强力实施科技创新,不断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全力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要积极对接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再打造一批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壮大我省特有的战略科技力量,集中配置资源,积极开展前沿引领性、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努力在几个前沿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尽快在山东打造多层次、多类型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全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转移转化就是落地生金。事实证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虽然难,但只要思路清、体制新、方法活、链条通,说难也不难。目前我们各方面的支持政策还是比较完善配套的,但为什么还出现成果找不到好出路、企业找不到好成果的“断崖”现象?甚至还出现在我省“开花”到外省“结果”现象?这里边固然有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但很重要的是后续工程配套和工程承接跟不上去、承载不起来,缺乏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制造生产的能力。下一步要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布局建设工程技术类院校、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工程技术人才。要结合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海洋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引入国外先进运作模式,明确目标方向,重点破解产学研对接不及时、不精准、不顺畅等难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连接融合。要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端创业孵化平台,在有条件的企业布局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以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上下游产业高效衔接配套,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龙头企业。三是全力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集群。哪里能让人才创业创造、实现价值,人才就往哪里流动,现在有不等于明天还会有,现在没有不等于永远不会有。要为人才提供更好创业环境,包括创业扶持、金融服务、技术转化服务和招才政策等,让他们在山东就能创办领办企业、成就事业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强化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人才来开展科研。要通过国际化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形成协同创新团队,增强区域创新要素凝聚效应。注重汇聚涉海科教资源培养人才,整合资源推动科教园区建设,壮大海洋科教力量。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以党建引领发展、促进发展、保证发展,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落实落地,确保海洋强省建设正确工作方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海洋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谋划全面工作都要考虑海洋工作,研究经济工作都要研究海洋经济。特别是沿海各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抓海洋工作,学习海洋资源、科技、工程新知识,了解海洋产业新业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努力练就一身遨游海洋的“好水性”,成为经略海洋的“弄潮儿”。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十大行动”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有关市要健全工作机制、搞好衔接配合,驻鲁机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关心、支持、融入海洋强省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汇聚海洋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奏响新时代的蓝色交响曲,让山东人民的蓝色梦在奋斗中变成现实。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巍峨灯塔的导航下,开足马力,劈波斩浪,奋力开创海洋强省建设新局面,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