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市中抓牢科创“牛鼻子”驶上发展快车道

品质市中按下新旧动能转换“快进键”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日期:2018-03-15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一套高精度监测系统安装于出租车顶灯内部后,可以同时监测PM2.5和PM10两项指标,成为全国第一个利用出租车监测大气颗粒物的系统;由众创空间企业研制的“反恐防爆机器人”产品获得广泛认可,先后应用于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这一系列来自市中区文创园区及众创空间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就转向哪里。近年来,市中区对标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强区战略,充分发挥辖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科技企业等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新势能,在增量崛起中壮大新的增长点,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打破制约发展障碍
  政府搭台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和个人参与科研项目不积极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一点曾让“出租车测霾”系统的研发者司书春感同身受。“我们是一支高校创业团队,入驻立足市中的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后,通过园区引入投资、提供路演平台等,让我们不断开阔视野、改进产品。”
  政府搭建平台助推科技创新,在市中区,不少“司书春们”找到培育创新、创业的“良田沃土”。据了解,市中区围绕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阶梯型培育体系,实施“双创”平台建设“123”行动计划,加强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孵化培育、创业就业为宗旨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市中区备案众创空间16家,其中省级3家,在孵企业175家。
  立足科创平台协同发展,市中区高标准规划启动中国重汽小镇、白马山创智谷等一批重点项目,筹划建设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平台,加强源头创新和成果产业转化能力,助推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店小二”精神服务创新创业
  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成果转化
  平台搭建起来,市中区进而将目光转向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上。践行“请让我来服务你 就像服务我自己”的理念,市中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济南市市中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新平台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市中区辖区创客空间发明专利资助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20余家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入选济南市创业创新活动券服务机构。此外,市中区通过加强高层次引进、加大科技投入、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通道等,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对推动创新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市中区科创领域成果频现。2017年1-11月,市中区发明专利申请量1626件、授权量78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53件,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位居全市前列。
  交通“大路网”为科技赋能
  交通路网“闭环”架起发展“快车道”
  玉函路隧道通车后连接起二环南路快速路、北园高架和北绕城高速;二环东南延长线通行后,泉城高架快速路闭环成网……2017年末,市中辖区内的道路建设不断传出喜讯。
  从顺河高架沿玉函路隧道行驶至南头,半径2公里的山东新金融产业园、星工坊·飞尔姆乐园及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正加速实现产业发展升级转型,不断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重要支持。沿二环东南延长线,驾车自搬倒井互通立交西行2公里,坐落于此的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正蓄势待发,未来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随着市中区交通路网逐渐闭合成环,为周边地域带来经济、民生等巨大利好的同时,也将创新能力与实体企业相结合,连接起一条快速发展的产业带,助推科技企业“引进来”,科技转化成果“走出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劲动能。
编辑: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