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紧密围绕“1+454”体系,全面打造阳光编制,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市编办勇当省会改革发展排头兵

发布日期:2018-01-05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市编办作为负责全市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日常管理服务,牵头负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委、市政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改革管理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按照“打造阳光编制,服务改革发展,为建设现代泉城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工作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改革、抓服务、抓自身建设。从服务发展到谋划改革,始终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凝聚各方智慧、形成改革合力,交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成绩单:打造的“十最”政务环境,被誉为放管服改革的“济南模式”;大部制改革重组五大部门,激活发展动力,打破城乡分治格局,实现政府职能全覆盖;编制公布“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近2000项业务最大程度方便于民;设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和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管理委员会,打造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市编办将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作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紧紧围绕全市“1+454”体系,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做好机构编制改革各项工作,精准发力,持续用劲,争做建设现代泉城排头兵。
  多项改革相继“破冰”
  挑最重担子 啃最硬骨头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我市多项“深水区”改革相继“破冰”,彰显了市编办新常态下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根据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市编办扎实推进大部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放管服改革、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等“四大改革”及其他领域重点改革。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重点改革任务,亮点频出,成效凸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新的体制动能。
  市政府大部制改革作为近年来我市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自选动作”,整合组建了“大水务”“大绿化”“大建设”“大交通”“大外事”五大部门,彻底打破“水、车、路、树”等领域的城乡分治格局,实现了政府职能全覆盖。新部门组建运行半年以来,履职能力和工作效率普遍提高,城市活力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打造“十最”政务环境助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提出33项改革任务、80条具体工作措施,着力打造就业创业门槛最低、市场主体负担最轻、有效投资空间最广、公平营商环境最优、企业群众办事最快、政务平台功能最强、窗口队伍形象最佳、改革评价效果最实、体制机制保障最好、督查问责措施最严的政务环境,被誉为放管服改革的“济南模式”。
  去年9月7日,我市印发了《关于编制公布“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的通知》。在首批事项清单中,市级51个部门单位公布“零跑腿”事项170项,“只跑一次”事项374项;10个县区和高新区公布“零跑腿”事项272项,“只跑一次”事项1105项。
  在商河县、槐荫区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推开市县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通过市和市辖区保留一个执法层级、精简市直部门执法队伍、在县区实行“综合执法局+专业执法队伍”改革模式、在镇(街道)采用双重管理体制等途径,将80%以上的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最大限度地优化执法体系、推动重心下移、提升执法效能。
  全面完成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部取消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特教学校行政级别。配合教育部门,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校长的职级认定、职称评审工作,兑现校长职级绩效工资。
  推开公立医院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截至去年9月底,市县两级纳入改革范围的36家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全部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行,组建了理事会并召开首届理事会会议,基本搭建起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架构。
  保障民生服务发展
  迈上新台阶 争当排头兵
  服务城市发展,活力恰如春水。市编办在严守各级行政编制不突破中央下达的总额、事业编制不突破2012年底总量基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等政策“红线”基础上,不断加大深入挖潜、优化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对标全市“1+454”体系,为我市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和民生建设提供支撑保障,在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服务我市“实施北跨战略,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战略部署,设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围绕做好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规划、建设及管理等工作,设立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管理委员会,成为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主动跟踪服务,多次开展调研,制定了南部山区管委会“三定”规定,设置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政务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大队、生态旅游保护发展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划转行政机构12个、行政编制173名,事业单位65个、事业编制2343名,设立了专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
  在全力保障重点领域和民生建设方面,为符合条件的78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明确150余项机构编制事项,调剂事业编制200名,将有限的事业机构编制资源向基础教育领域重点倾斜,有效保障了符合条件的新建公办中小学顺利开学。此外,调整了市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办公室管理体制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属的市重大项目办公室;设立市、县区、街镇三级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中心155个,核定事业编制855名;在各县区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为全市22家疾病预防控制、特殊教育机构重新核编,共核增编制739名;调剂500名事业编制,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编制“蓄水池”。
  自身建设久久为功
  对标十九大 担当释忠诚
  政治上坚定,思想上自觉,行动上就能有力担当。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狠抓部门自身建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只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市编办主任张强表示,全办上下将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把各项目标转化为久久为功的信念,转化为雷厉风行的行动,转化为斩钉截铁的落实,用担当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市编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办,全面强化政治引领,抓好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办主要负责人讲党课等“七个一”系列活动,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十九大专题学习7次,累计组织开展支部专题学习51次,实现了部门建设的新提升,为全市机构编制事业创新发展、走在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市编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为统领,以“强化‘一岗双责’、建设过硬机关支部”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日常管理等8项制度为保障,构建起具有编办特色的“118”党建工作体系。
  经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批复同意,市编办成立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起到了重要支撑。围绕政治素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水平、作风效能等“五个过硬”目标,制定由6大类27项指标组成的考核体系,组织各党支部结合实际开展创建活动,涌现出“书香支部”“业务先锋支部”“精编论政、服务基层支部”“网上课堂支部”“E在线”支部等工作品牌,初步形成“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格局。
  认真做好贫困村帮扶工作,在商河县东王村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支教助学、志愿服务进村、“助力秋收扶贫”、送文化下乡、普法宣传等活动。协调市、县有关部门累计投入资金90多万元,硬化村内背街小巷,进村道路铺设沥青,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标准化篮球场地、群众健身广场等村民健身活动设施,粉刷沿街墙面6500平方米,制作文化宣传展板12块,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
编辑:吴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