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一本群英谱 一部影像志 一处红色展馆

商河关怀老党员“1+3”模式唤起红色初心

发布日期:2018-01-24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如果当初不革命、不流血,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使命。”这段话是王世清说的,也是商河县223名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肺腑之言。去年下半年起,依托原有的“老党员之家”,商河对老党员事迹进行“抢救性挖掘”,通过编撰《本色》老党员群英谱、拍摄《初心》老党员影像志以及建立商河红色展馆,开展了对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关怀帮扶的“1+3”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在老党员对历史的追忆中涤荡心灵,再一次找到自己的初心。
  “抢救性挖掘”留下声光影资料
  “老党员曾是时代楷模和国家脊梁,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有义务对他们关爱帮扶,并把这种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商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闫志强曾这样表示。为此,2017年5月起,商河县委组织部决定对现存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事迹开展“抢救性挖掘”。
  这223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有人从枪林弹雨中穿梭而来,有人在新中国建设中栉风沐雨,每个人都仿佛一部不可复制的红色传奇。如何穿过时空隧道,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逝去年代的激情与热血?商河最终采取用“编撰一本群英谱、拍摄一部影像志、建立一座红色展馆”的方式,力争为老党员留下更多声光影融合的资料。
  “一书一片一馆”原汁原味呈现老党员的坚守
  “王风甲: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徐立万:革命不怕死 怕死不革命”“孙秀美:共产党员就要甘于吃亏”……翻看着《本色》老党员群英谱中各具特色的标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据《本色》主创人员之一、商河广播电视台原总编辑杨富华介绍,2017年4月,商河向各镇街下达通知,要求派专人采访散布在各村的老党员,原汁原味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6月,对213名老党员的采访初稿上报县委组织部,编纂人员进行了多次修改;10月,《本色》初稿成形,全书共212篇,以纪实的形式,深入挖掘了这个“红色群体”的先进事迹。“之后一个月,我们进行了7次校对。当年12月底,这本书终于出版。”
  与《本色》类似,《初心》这部影像志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党员口述历史。“它最大亮点是几乎全部用老党员自己的讲述展现过去的年代,用朴实的语言还原当年的艰辛和他们的坚守。”商河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恒宽介绍。今年6月,县电视台成立摄制组,筛选了13名老党员的事迹进行拍摄。而片名之所以会叫《初心》,灵感正是来自其中一名老党员尹和吉的讲述。
  走进商河红色展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集战斗”等抗日战事录,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县1500名民兵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现代工业聚集区的展示,一块块内容丰富的展板,使得一部商河近现代史就这样呈现在人们面前。
  依托“老党员之家”建立党性教育基地
  1月22日上午,85岁的胡续章老人坐在“老党员之家”宿舍里看电视。看到记者进来,老人显得很高兴。他说,工作人员照顾得很好,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在家都没有这样的条件。”他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担任了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早在2007年,商河就建立起了“老党员之家”,县财政每年投入30余万元,对没有子女或家庭贫困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进行集中供养。“老党员之家”内设宿舍、餐厅、医务室等机构,10年来,先后有3批39名老党员入住,开了全市先河。
  在去年开展的老党员“抢救性挖掘”工作中,“老党员之家”成为“1+3”模式展开的重要依托,并由此成为全市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及党性教育基地。
  据商河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本色》老党员群英谱和《初心》影像志都已经出版了四五千套,并发放至全县1560个党支部和每一名老党员。截至目前,也有多个单位组织前来参观“老党员之家”和红色展馆。人们听着老人讲述过去年代的故事,接受着红色教育的洗礼。商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相元栋表示:“商河是一片红色资源丰盛的沃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代代传承红色基因,‘1+3’模式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本土教材。”(本报记者王宝静)更多内容见A7版
编辑: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