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项目做龙头 产业来壮骨

商河深入推动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日期:2017-11-06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近日,在商河县孙集镇北崔村的大棚里,贫困户崔仁香一边忙着摘菜,一边不时擦着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她说,有了这个产业基地,除了分红,自己还能来打工,每天忙忙碌碌,一年下来能有八九千元的收入呢。
  放眼望去,在商河广袤的土地上,上千个类似这样的扶贫产业大棚都已建起来。自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商河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贫困村脱贫、带领贫困户致富的主心骨,随着全县3.6万余名贫困群众陆续甩掉贫困的帽子,大棚蔬菜、林果、大蒜等七大主导产业也在全县发展得日益枝繁叶茂。
  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 树立主导产业
  发展经济,产业是主心骨;脱贫攻坚,仍旧要依托产业来“造血”。
  通过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集聚,提升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成为商河近年来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托各个乡镇街道及贫困村原有的资源禀赋,商河在全县发展起了大棚蔬菜、林果、大蒜、养殖、乡村旅游、光伏、群众性加工业等七大扶贫产业板块。
  “发展这七大产业,我们充分考虑了各个乡镇、街道原有的产业基础、种植习惯、配套设施等,不断强化对原有产业的发展壮大。例如在怀仁镇重点发展光伏小镇,殷巷镇、张坊镇发展林果业,龙桑寺镇、韩庙镇主要发展养殖业,郑路镇、孙集镇发展大棚蔬菜,白桥镇本身就是‘中国大蒜第一镇’,所以重点发展大蒜的储存冷藏,玉皇庙镇和贾庄镇工业基础好、企业多,这两个镇就以发展扶贫车间为主……”商河县扶贫办主任李士新介绍。
  在商河的不少乡镇,实施精准扶贫,也是发展或者提升原有主导产业的最佳契机。孙集镇王皮村的蔬菜大棚最初仅是作为一个扶贫项目进行发展,目前全镇种植业却在以每年新增三四百个大棚的速度进行扩张,示范效应已经初步形成。
  产业项目从进到出全流程规范管理
  在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对于各村申报的项目,商河进行了从“入”到“出”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据商河县扶贫办产业项目组负责人介绍,贫困村首先要将有意向发展的产业项目提报县扶贫办产业组,产业组将从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由来自全县农林牧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我们有一个24人的专家团队,每个项目的评审都要在里面抽调相关专家,如果是11名专家参与评审,至少要有9人同意,项目才能通过。对于评审意见,各专家必须进行签名确认。”此后,在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商河县将出台正式文件,对通过的扶贫项目进行公示。
  贫困村在实施产业项目时,需向县扶贫办提交开工申请书,县扶贫办产业组将到村,现场查看开工项目与申报项目是否一致、地点有无变更等情况;开工后,贫困村应当每半个月上报一次施工进度;项目完工后需拿着镇上出具的自验申请书到县扶贫办申请验收。
  财政资金“显身手”不让“插花户”掉队
  在商河现有的962个村(居)中,有190个村被认定为贫困村。在全县,非贫困村中不仅有贫困人口,人数还占到了全县贫困人口的40%左右。对于这部分被称作“插花户”的贫困户,商河带领他们脱贫的思路,仍旧没有离开产业。
  针对“插花户”,商河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进行扶持,“去年县财政出资500万元,今年是700余万元。”李士新介绍。利用这部分资金,商河寻找若干符合条件的村庄进行土地流转,并鼓励县内有能力的合作社一同入股,在流转出的土地上建设大棚,之后聘请有技术、有意愿的人员从事大棚种植,种植人员将与所在乡镇签订协议,承诺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对周边非贫困村中贫困户的分红。
  2016年以来,商河共实施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项目16个,包括蔬菜拱棚、恒温库、加工厂房等,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900.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147.62万元,覆盖贫困户1972人。
编辑: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