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历下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促进园区建设,出台配套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统筹做好规划策划、招商引导和产业培育,实现要素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对于寸土寸金的历下而言,拉开城市框架,增强发展后劲,必须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下细功,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记者近日走进历下各园区,寻找产业发展的密码。
作为省会的中心城区,历下区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业态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历下区围绕全省“走在前列”的目标和以“四新”促“四化”的工作要求,狠抓落实、创新转型,在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发展上狠下功夫,全面加快“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动能转换步伐。
今年开始,历下区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在全区层面,由区发改委总牵头,负责园区规划和政策制定;每个园区都明确由具体部门搭建平台,成立专业运营机构,负责园区建设的具体实施。历下区立足“率先建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先行区”的目标,以“点、线、面”相结合为规划思路,在“一三五七”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中,以特色楼宇、重要节点为突破口,贯穿“一横”经十路、“三纵”历山路、山大路、奥体西路产业发展轴,以线穿点,连线成面,带动五大功能片区和七条特色街区发展。
目前,全区产业园区已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科技金融大厦成为全市产业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山大路人工智能产业园已有海康威视、阿里巴巴数梦工厂等领军企业落户;燕山大厦人力资源产业园成为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新标杆;利宝互助产业园已引进电子商务平台23家……一幅政府为“主笔”,产业为“内容”的园区建设蓝图已经初露模样;一场产业换挡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冲锋号也已经吹响。
历下区工业占比少,服务业占主导,占GDP的比重达到86%以上。其中,金融、批零、房地产等龙头行业支撑力强;十大千亿产业相关的文化、科技、康养等产业资源优势明显,重点企业数量占全市的1/4至1/2。
但是,产业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高精尖的实体产业发展实力不强,文化、科技等产业增长缓慢,对服务业还未形成较强支撑,民生产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源潜力有待深入挖掘。为进一步优化结构,历下区立足“一三五七”产业布局总体规划,打造了一批亮点产业园区——
东部地区抓住“东拓”机遇,打造中央商务区和长岭山两大片区组成的“金融+科技”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极;中部地区对老旧楼宇进行整体提升,以山大路为重点打造科技智能产业发展高地;西部老城区则以明府城为中心打造泉城文化传承核心区,包括泉城文化印象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区。
科技金融大厦作为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合作建设的重点项目,利用黄金时代广场近3万平方米载体,目前已有微软在山东首个金融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中关村中技知识产权等30余家各类机构落户,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初具模样。
山大路人工智能产业园突出强化政府引导,重点整治提升科技市场老旧楼宇,腾退和回收低效利用的楼宇进行重新定位,总体规划面积达1.8万平方米。
利宝互助产业园则是抓住了历下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的契机,依托齐鲁师范学院5万平方米载体面积,建设互联网产业大厦和互联网梦想小镇两大平台,重点打造IT领域在全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目前,一期2.8万平方米先导区块已正式运营。
燕山大厦人力资源产业园1.7万平方米的载体也是在盘活老城区楼宇资源的思路下建设而成,目标是打造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现代化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目前已引进了世界500强万宝盛华、中智等一大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企业入驻,同时引入行政服务大厅,在仲裁、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产业链配套服务,极大地填补了济南市人力资源产业的市场空白。
这样的园区在历下区范围内形成了东中西部齐头并进的格局。
下一步,历下区将紧紧围绕以“四新”促“四化”的工作要求,抓住国家级和省级2个服务业试点示范区的建设契机,重点发展“8+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4×3”工作体系,即实施聚焦平台、聚焦园区、聚焦项目三个聚焦,推动旅游全域、创新全域、智慧全域三个全域化,树立国际标杆、品牌标杆、服务标杆三个标杆,强化招商、引才、软环境三个工作保障,全面加速结构优化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
具体到产业园区管理机制上,历下区也有了明确的思路:贯彻全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研究制定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首批选取产业金融、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产业、文化旅游、健康医养等重点产业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8+1”现代产业体系,从强企奖励、品牌扶持、产业培育方面精准制定政策,推动科技型、创新型、质效型产业持续壮大,促进高端产业不断集聚;强化园区规范管理和市场化运营,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方面强化措施,吸引相关产业链及上下游的知名品牌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