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4-07
信息来源:
今年66岁的丁连泉,是平阴县一名普普通通的企业退休职工,退休后他发挥优势,自主创办济南平阴绿洲职业技术学校,免费传授残疾人创业技能,重新开启了残疾人的美好人生,燃起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为残疾人撑起了一片希望的绿洲。
丁连泉年轻时当过兵、入过藏,1982年回到平阴,任糖厂助理工程师,1996年退休后不甘寂寞,利用自己在部队十余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办起了汽修厂。汽修厂办起来后,由于他修车技术精湛,再加上那时干汽修的也很少,因此前来修车的人络绎不绝,生意非常红火。这时,一个朋友找到他,让他在厂里给他的残疾儿子安排个工作。他想,反正厂子效益好,也不怕多个人,来了之后多少干点活,发些工资就够他吃饭的,当即就答应了。朋友的残疾儿子来厂里上班后,又有一些亲戚熟人介绍了几个残疾人来汽修厂上班,说实话,当时他主要考虑的是照顾他们经济上有个来源,反正自己有退休金,只要厂子不亏本,给他们口饭吃,也算积德行善,至于他们为厂子做多少工作倒没想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残疾人在工作中还真是掌握了不少维修技术,有的甚至比正常人学活还快、干活还麻利。两年后朋友的儿子也回家开了个车辆维修铺,每月收入达到两三千元,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朋友儿子成功创业的经历让他深有启发。他想,咱亲戚朋友家的残疾孩子需要帮助,别人家的残疾孩子也需要帮助啊。可是,怎么帮?他一个小汽修厂一共十几个人,残疾人已占到三分之一,剩余都是他的老年朋友,能力有限。于是,经过反复斟酌、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转让汽修厂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免费传授残疾人生存技能。这个决定差点让家里人和他闹翻,放弃一个哗哗赚钱的汽修厂,搭上老本办一个职业技术学校,还免收残疾人学费,这是任谁也想不通的。可他想,周围那么多残疾人,大部分因为没有技术而生活不能自立,自己受党教育多年,应竭尽全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因此,他说服老伴和孩子,于1999年底把汽修厂转让,带着多年来的积蓄潜心办起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济南平阴绿洲职业技术学校于2001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办学过程中,他全部减免残疾人学费,生活上倍加照顾,前来学习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他和他的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2005年底,县残联为了更好的推动残疾人的培训就业工作,正式以绿洲技校为依托成立了"平阴县爱心培训基地",专门负责全县残疾人的就业和培训。
老有所为,搭建平台为助残
爱心基地的成立,县残联的支持,让他更坚定了为残疾人服务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他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坚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残疾人,落实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办学理念;坚持"进来一个,学成一个,安置一个,成才一个"的办学原则,以培训为手段,以就业为目的,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就业与扶贫相结合,通过培训—就业—扶贫一体化运作,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和扶贫项目,并制定了 "双定"就业方针。即结合企业用工条件,根据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定向培养定岗就业,先后与济南川蜜食品有限公司、平阴福利胶辊厂、京范纸箱厂、济南第三机床厂、平阴东关制修厂、平阴铜套厂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训协议。另外,在各乡镇及城区设立残疾人联络员,及时了解残疾人的状况,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随时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按年龄和身体情况,分期分批的组织来基地培训后,输送到相应的企业就业。为此,基地专门建立了残疾人就业、创业、待业的动态信息库,把联络员反馈回来的信息随时记录整理并加以总结,以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
为充分掌握残疾人的情况,他还走乡串户进行摸排调查,面对全县1.4万的残疾人队伍和他们贫困的生活,尤其当他看到洪范镇大寨村刘氏一家4口人3口残疾的情景时很是难过,切实认识到,要改善他们的生活就业是关键,只有就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也只有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几年来,爱心培训基地共计技能培训残疾人近千人,扫盲培训104人,安置就业近两百人,仅济南川蜜食品厂就一次性安置残疾女工15名,而且都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基地开设养殖种植、计算机、保健按摩、假发制作、电气焊、数控车床、坐垫编织、皮草加工、机电维修等几十个专业,很多学员学成后回家进行了自主创业或居家就业,很快脱贫致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为了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基地在县残联的支持下,已连续评选出了两届自主创业"十佳"优秀学员,其中姜华勇被山东省推选为"残疾人致富能手",闫允岱荣获"济南市残疾人十佳自强标兵"光荣称号。在基地的扶持和帮助下,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使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为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就业愿望,他创新性的开展送学上门,派老师到家里免费培训。如榆山街道的双胞胎"玻璃人"兄弟俩,因身体原因不能出门学习,别的技术又没法学,就想通过学习电脑寻找个生活出路,基地老师多次登门进行电脑辅导学习,使兄弟俩掌握了基本电脑操作技能;又如北山村高位截瘫的姑娘任某某,出行很不方便,又渴望掌握电脑技术,通过基地老师几个月的上门辅导,现在她已是一家销售公司网络会计。
为了丰富残疾人的业余生活,他协调联系一些老战友、老艺人免费为残疾人作技术指导,又在基地举办了残疾人民间乐器、歌舞演唱培训班,20多名残疾人前来报名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戏曲、歌舞、二胡、笛子、打击乐等,结业时向县人大及部分领导作了汇报演出。2012年四月份,通过声乐培训的姜华勇和张玉兰两名残疾人还去市里参加了残疾人歌咏大赛。
在帮助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他还本着"奉献爱心关爱到底"的精神,把残疾人就业工作进一步延伸,对他们实施跟踪服务。不但与他们保持电话联系,还随时到工厂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打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体会工作、生活的快乐,体验多姿多彩的美好人生。考虑到就业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他专门与医院协商,派出专业医务人员走进工厂免费为他们进行健康查体,包括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这种送医上门活动,让残疾人充分体会到基地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拉近了残疾人与社会的距离,形成了心贴心的沟通。
老骥伏枥,再接再厉创未来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丁连泉的爱心培训基地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2011年又被授以"我的兄弟姐妹创业培训示范基地"称号;被市民政局及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和"诚信单位"称号。2012年9月,市残联刘理事长来平阴视察残联工作,对基地的培训、就业及创业扶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虽然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丁连泉同志并不满足,最近他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目标,那就是不管困难多大,他也要努力寻找合适的项目来组建自己的校办工厂,建立基地的经济支柱,只有这样,他的学员们才能更好规避市场行情对就业的影响,基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全县残疾人开辟一片希望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