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跑哪去了?真是急死我们了。谢谢警察同志,要不是你们帮忙把孩子找回来,我们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去年11月28日凌晨,外面寒风刺骨,槐荫区西市场派出所值班室里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得知一名孩子走失后,民警冒着严寒寻找3个多小时,最终在路边找到了蜷缩成一团的孩子。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槐荫公安分局新一届党委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做好公安主业的同时,减少群众办事程序,在窗口单位张贴明白纸,提供“证照到户”“快递服务”等业务,从“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积极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证照到户让群众一次都不用跑
“我爸妈的身份证解决了!这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日前,百岁老人谢某夫妇的子女握住槐荫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户政管理科民警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居住在天桥区的百岁老人谢某夫妇,户籍在槐荫辖区,老人长期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子女在为老人办理社会福利手续时,不慎将两位老人的身份证丢失,一家人非常着急,遂到槐荫公安分局求助。户政科的民警了解到老人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立即与老人的家人取得联系,主动上门服务,为老人采集二代证身份信息。在拍摄过程中,为给老人拍一张精神的照片,民警帮助老人整理头发,擦拭脸颊,调整坐姿。经反复调试,拍摄20次后,终于为老人拍摄了一张“最美证件照”。
槐荫公安分局局长张新华对记者说,学习十九大精神,公安工作最终就要落脚到“以人民为中心”上,能让群众跑一次办完的事,坚决不让跑第二次;民警能提供上门服务的,尽量不让有困难的群众出门。
记者了解到,槐荫公安分局已经首批申请省公安厅配备了POS机缴费系统,即时缴费,解决了群众辗转奔波缴费的麻烦;购置自助取证机、自助填表机等设施,改变了人工发证耗时长、群众排队等问题。且在全市公安机关中率先配置了港澳自助签注一体机,建成了达标的批量制证室,满足群众不断增加的自助和快速需求。搭建互联网警务服务手机APP,将各类审批材料在网上前置预审,“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槐荫公安分局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的新期待,牢固树立民生主导警务思想,结合‘擦亮服务窗口创满意活动’,不断拓展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槐荫区政协委员全英兰说。
为更方便服务群众,槐荫公安分局还建立了“容缺受理”机制,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除必备关键材料外,先受理、后补缺。对可以网上受理审批的事项,通过数据平台提取相关证据材料,推行“证照到户”、“快递服务”等措施,让群众“一次都不用跑”。窗口实行节假日AB角正常受理业务制度,开通突发情况“绿色通道”,积极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提高公安机关美誉度。
去年5月,老人毕某的父亲在台湾病逝,但毕某没有台湾通行证,办事民警马上告知她联系台湾亲人为其办理奔丧类别的入台许可证,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民警开车往返50多公里审批材料,快速制证,24小时内帮毕某拿到了证件。
家喻户晓的“警察闺女”
在营市街派出所,有一个老少皆知的“警察闺女”。
“您在社区,我们生活安心,出门放心!社区大事儿小事儿您皆操心、费心、尽心,社区百姓敬重您、喜欢您、亲近您,您是百姓的贴心人。”这是营市街派出所绿园社区的居民们对社区民警吴颖的评价。
今年44岁的吴颖扎根社区工作12年,平时她立足职责,访贫问苦,用警心传递党心,用警心温暖民心。特别是针对社区空巢老人较多的情况,吴颖为老人一一建立档案,记录他们的家庭及身体状况,定期到老人家中走访,同时向老人宣传安全防范知识。
干社区民警的这些年,吴颖从未回过江苏老家过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她都会带着爱人和孩子到这些老人家中坐坐,缓解他们对儿女的思念。吴颖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把社区的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心和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认可和赞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警察闺女”。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
槐荫公安分局要求民警平时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广大民警打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掌握“三知三会”群众工作基本功,深深扎根群众。
槐荫公安分局政委张涛介绍,“三知三会”群众工作基本功非常实用,知群众心理,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民警要俯下身子,带着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与群众交朋友,倾听群众的心声民情,积极了解、准确把握群众的心理脉搏;知群众语言,才能始终怀着一种谦和的心境和学习态度,用朴实、浅显、真诚的语言和群众交流,不说官话、套话、空话、大话,与群众拉近距离、打成一片;知沟通技巧,才会因人而异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找准切入口,用真诚和耐心打动群众。
此外,民警还要会化解矛盾,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多方联动、群策群力,受理纠纷不推诿,调查取证要及时,认定责任不偏袒,耐心调解不草率,注重回访促和谐;会主动服务,从小事做起,主动为群众提供便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关爱;会宣传发动,公安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通过上门走访、社区宣传、微信沟通等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群防群治的工作中来。
民警成为受伤群众最安全的“靠背”
去年11月28日,槐荫区和谐广场附近的非机动车道上,一位老人被电动车撞倒后头破血流,昏迷不醒。在周围执勤的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民警袁军单膝跪地,让老人靠在自己身上,鲜血染红了他身上的警服,但他始终一动不动地支撑着老人,直到救护车赶到。
袁军跪地支撑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并被中央、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传递济南正能量。这是警察爱心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最直接体现。
去年11月16日,刘女士坐在玉清湖派出所民警姜金易旁边,看着他一页页、一摞摞地翻找着档案,轻声地说:“姜警官,您喝口水歇歇吧!”“没事儿,抓紧弄完你明天就能分户了。”
原来,当天刘女士来玉清湖派出所办理分户手续,但随着城区不断扩张,村里户号一再变化,致使刘女士一直未取得有效户号,无法办理户口分离业务,同时也为今后旧村改造等民生问题埋下隐患。
姜金易得知这一情况后,为能够顺利帮刘女士办理分户手续,加班将全村所有户籍材料重新整理归档,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姜金易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终于厘清全部缺户号。刘女士被姜金易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深深感动,后来特意给槐荫公安分局写来感谢信表达谢意。
槐荫公安分局不断加强民警思想品德的培树,激励民警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通过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民警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槐荫警队的整体形象。将槐荫公安精神深深融入警队,转化为民警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出一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公安队伍。
“以人民为中心”化解18年信访积案
去年12月18日,一起沉积18年的信访积案被槐荫公安分局成功化解。
为化解积案,张新华局长先后4次约访信访人,听取当事人诉求,并成立信访化解小组,分局席延青副政委带领化解小组远赴辽宁公安协调沟通。由于时间久远,辽宁相关办案单位的原办案人员大多已经退休或调离原工作岗位,工作异常艰难。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化解小组通过各种渠道与案件侦办领导取得联系,登门拜访,多方沟通。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这起困扰18年的信访积案最终成功化解,信访人事后给分局送去锦旗表示感谢。
信访工作事关民心所向,是社会治安的“晴雨表”,是公安执法活动的“反光镜”,是公安队伍建设的“试金石”。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的一员,把心贴近于人民。槐荫公安分局在工作中,站稳群众立场,坚持问题导向,把信访投诉作为总牵引,查明原因,对症下药。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能够短期见效的,优先抓、实时查、立即改;执法办案、治安管控等长效基础工作,坚持抓、用心抓、集中改。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的有效措施,主动介入、综合施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安机关正视矛盾、解决问题的真心实意,促进警民和谐,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打造风清气正新时代公安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
槐荫公安分局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警的总要求,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厚爱不能溺爱”,向“规矩”看齐,向“纪律”看齐,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多种形式开展党性教育、观看警示片,组织党员民警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广大民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让实干者得实惠。槐荫公安分局新一届党委倍加珍爱实干精神,激励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竞相出彩,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让实干者实惠掷地有声。先后推出“局长嘉奖令”“表扬通报”“即时性表彰奖励”和评选“槐荫警星”“辅警之星”以及“金点子征集”等系列举措,组织三等功以上民警参加“功模休养”、组织40余名民警走进高校接受高端培训,积极筹划分局建局70周年、民警荣誉仪式等活动,全面激发了队伍崇尚荣誉、拼搏奋进的战斗精神,进一步点燃队伍激情,让民警有干头、有奔头、有面子、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