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在6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从背景意义、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工作推进等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306个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完成
当前,我国开展哪些城市地质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城市地质工作,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成了306个地级以上城市地质环境资源摸底调查。初步查明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活动断裂等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清了地下水、地热、矿泉水、地质景观等地质资源状况。
二是开展了三维地质调查试点。以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6个城市为试点,系统建立了城市地下三维结构,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决策平台和面向公众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在福州、厦门、泉州、苏州、镇江、嘉兴、合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济南等28个城市开展了推广应用。
三是开展了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先后组织开展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长江中游、关中、中原、成渝等重点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总体目标分两个阶段
谈及总体目标,国土资源部新闻发言人、规划司司长庄少勤表示,“到2020年,完成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到2025年,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
第一阶段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二是基本建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体系;三是探索形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系统化、产业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阶段,建立系统完备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基本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地质工作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打造地下三维可视化的“透明城市”
科技创新引领着城市地质工作的推进。
庄少勤指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地质调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打造地下三维可视化的“透明城市”,建立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为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安全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服务,为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模式,为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同时,开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科技创新。以地球系统理论为指导,融合地质、工程、建筑、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建立系统扰动—再平衡理论和资源协同规划理论。研发适用于城市地下0-200m以内不同深度、不同精度的地下空间地质基础探测技术、地下空间资源整体评价技术、地下空间环境变化预警技术和地下空间智能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