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共同富裕思想源流考

发布日期:2018-04-03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这个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意味着,共同富裕,已经成了重要时代课题。
  共同富裕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人类文明坎坷前行,共同富裕思想也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天道均平自然,究天人之际、察三才之道的人文始祖高扬共富共享的微言大义——作为中华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把“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视为“天地之大义”,始画八卦的伏羲高度赞美均平之“时义大矣哉”,随后的炎帝力倡共富共享文化,继而,黄帝在普惠万邦的开疆扩土中播撒共富共享的文明火种;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万民,富民强国,宗法天道的诸子如晏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等高举损益盈虚的大旗,萌芽了各具特色的共富思想;主要因贫富悬殊导致的农民起义,大都高举“等贵贱、均贫富”的义旗,进行“武器的批判”,讨伐无道,劫富济贫,结果或者是改朝换代,或者是迫使统治者对贫富悬殊进行有限度的矫正;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可谓标新立异,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劳动公社及魏特林的社会改革理想,虽然不免“空洞无物”,但却是富有启迪意义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不但指出了共同富裕的方向,而且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道路——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与共同劳动,从而使共同富裕具备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和所有制基础,特别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实证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分析从人文始祖伏羲到实践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发展,既是一个亟待厘清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事关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问题。
  一、三才之道,均平自然 人文始祖的共同富裕思想
  中国文化属于“三才”文化,根于天道,达于人际,从天道中寻找人间的根据。天之道,均平自然。人之道,当需师法自然。因而,共同富裕,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始祖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最古老理想之一。
  1.仰观俯察,始画八卦,伏羲彰明天道均平大义
  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作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的《周易》,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大道之蕴。天之道,化生万物而不遗,普利苍生而不独,均平一如。《易》作者认为,所谓王道,必须顺天应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后世《易》作者无不谨遵伏羲的均平大义,强调社会群富而非独富,告诫人们,君子之财,分享为要。“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的金玉良言至今言犹在耳,不可不察。
  2.天下均平,各得其所,炎帝力倡共富共享文化
  炎帝神农氏主张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是与民同甘共苦的帝王的化身。神农之世,部落首领与万民共同劳动,亲力亲为,平均分配,大大发展了共富文化。《淮南子》载:“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身;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
  3.开疆扩土,普惠万邦,黄帝播撒共富共享火种
  五帝之首黄帝,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将均平文化发扬光大,“致远以利天下”,惠及万邦。为了使人人有田可耕,黄帝大力推行田亩制。为了使万民分享公共财富,黄帝进行了正辞理财的工作。《礼记》云: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就是说,黄帝为百物正名,将物名之学作为财富与民共享。正因为如此,黄帝之世,“垂衣裳而天下治”。
  二、以天为师,损有利无先 秦诸子的共同富裕思想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曾经的原始社会共同体被裂解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成了统治阶级占有一切的凭证。在两极鸿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再次被唤起,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顺应历史潮流,对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求进行了集中概括。
  1.天下之物,普利万民,管仲阐发富民强国思想
  管仲治齐,为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大力调节贫富差距,使贫必有保障,富则加以干涉。管子曰:“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管子认为,治理国家稳定社稷的最高境界是“与天下人同利”。管子的普利万民思想深受齐国开国者姜太公影响。周文王初见姜太公时问及天下归心之法,太公答道: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
  2.先民后身,百姓并进,晏子力主“权有无,均贫富”
  晏子认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会严重危及社会稳定。针对财富分配不均的社会现实,晏子提出了“权有无,均贫富”的社会主张。他建议景公:“薄于身而厚于民……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为了实现“权有无,均贫富”的社会理想,晏子明确提出了“先民而后身”的理念。
  3.道法自然,损有利无,老子言“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维度上,阐述了独具特色的共同富裕哲学。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敏锐地意识到贫富不均的危害,警告统治者,“多藏必厚亡”。老子在《道德经》的最后提出恒久箴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均平无贫,天下一同,儒家诠释大同思想要义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治国理念中,安定和谐是最高目标,而均平是实现国家安定和谐的基本手段,贫富悬殊则是社会动乱之源。据此,孔子提出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架构。在孔子看来,均平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儒家典籍《礼记》在《礼运篇》中,用107字描绘出“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图景。财力共享,构成大同理想的主要内容。
  5.富贫众寡,兼爱交利,墨子构想的平民桃花源
  墨家创始人墨子是一个具有强烈平民情结的人,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专为弱者打抱不平,是平民阶级的代表。墨者之法,做官的墨者要以身作则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针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的主张。墨子将共同富裕视为“圣王之道”——“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三、等贵贱,均贫富 农民起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农民起义的均平思想尽管不同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共同富裕,但它提供的丰富的思想遗产,是我们今天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历史源泉。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的机会均等观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思想,高举均等大旗。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农民的第一声呐喊,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农民起来反抗贫富悬殊的残暴统治。
  2.除霸安民,劫富济贫,王匡王凤的称物平施观
  公元17年,王匡、王凤率京山子弟首起于绿林,史称“绿林军”,后世就把据山林水泽之险劫富济贫者统称为“绿林好汉”。起义军提出“除霸安民,劫富济贫”的口号,号领天下。
  3.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太平道的共富思想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痛斥贫富之不均,在底层民众中宣传原始道教的万物平等、价值一同思想。184年,太平道在领袖张角的领导下起义,史称黄巾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凸显“公”字。
  4.高天之道,补贫为富,王仙芝黄巢举“天补”大旗
  875年王仙芝起义,首次提出了“平均”财富的口号,反映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均产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则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均以“平均”或“均平”为称号,发出讨逆檄文。
  5.贫富不均,为汝均之,王小波李顺的均平号令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发动农民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从此,类似“均贫富”的口号就成为农民起义中最具革命性和号召力的口号之一。这个纲领性极强的口号,既集中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是对唐末农民起义的理论总结,标志着农民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
  6.法无贵贱,财均贫富,钟相杨幺的裒多益寡法
  1130年,钟相率众起义,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个旗帜鲜明的口号在“均贫富”的经济主张基础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在政治上添加了“等贵贱”的新内容。
  7.铲除不平,共享财富,邓茂七起义自号“铲平王”
  明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农民不堪重负。于是,更多的农民选择铤而走险,进行武装反抗。1448年,邓茂七聚众起义,在福建陈山寨建立政权,自号铲平王,宣布要铲平天下的所有不平。“铲平”之称,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社会中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痛恨。
  8.均田免粮,减负共富,李自成起义军力倡均平
  1629年,李自成率众参加起义。起义军在斗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斗争纲领。在中国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史上,李自成第一次把均平思想与土地制度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0.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太平天国天下一家思想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一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最为完善、最为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描绘了一幅“凡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的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蓝图。
  四、平均分配,成果共享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验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致力于利润最大化追求的资本主义对内残酷剥削、无情压榨劳动人民,对外则疯狂掠夺、乱采滥挖落后国家的资源,推行野蛮的殖民主义政策,成为新的贫困和苦难的制造者。于是,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种种构想,所勾勒的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蓝图,无疑是人类探索之路上的一笔可供借鉴的宝贵财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1.财产公有,各取所需,莫尔的理想国家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目睹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那段亲身经历的“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与血腥,痛彻心扉,于是,着手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莫尔虚构的“乌托邦”,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一个共同富裕的邦国。
  2.公社制度,既穷又富,康帕内拉设计出太阳城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康帕内拉,猛烈抨击了私有制产生的各种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以实现共同富裕。光芒四射的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黑暗的克星,故而他把勾画出的理想国蓝图命名曰“太阳城”。
  3.崇尚劳动,合理分配,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愿景
  18~19世纪早期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圣西门,亲历法国大革命,但这个“法国大革命的产儿”并不满革命的结果,大革命没有“改变政权的本性”,仅仅改变了奴役形式。对这个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越来越贫穷而“游手好闲者”却越来越富的“黑白颠倒的世界”,圣西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他所设计的“实业制度”中,“各自得到最大的富裕和福利”。
  4.和谐制度,和谐分配,傅立叶论《全世界的和谐》
  著名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永远处在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而自身不可能走出这个固有的“恶性循环”。1803年,傅立叶发表《全世界的和谐》,提出了基于“和谐制度”的共同富裕构想。
  5.劳动公社,公有共享,欧文的共产主义小试验
  19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批判锋芒更加明确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指出私有制是包括贫富悬殊在内的所有丑恶现象的祸根。为此,他设计出理想社会的劳动公社制度。
  6.和谐自由,共有共享,魏特林的社会改革理想
  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少年时就崇拜民间传说中杀富济贫的侠盗辛德汉斯,在1838年的处女作《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中,指出劳动者贫困的根源在于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分配不平等,论证了财富共有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渴求人人平等,设计出杂糅平均主义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案。
  五、公有共富,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由上可见,共同富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不变追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论。这些富有启迪的探索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必不可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前提下,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深入研究、科学凝练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导致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从根源上揭示了贫富差距的症结所在。列宁成功领导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创造性地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到制度环节的决定性一跃,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全新纪元。毛泽东等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领导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者,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崎岖征途上,对共同富裕之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早明确凝练出“共同富裕”的简明提法,明晰了人民大众完成自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在坚实的公有制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大势,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完整架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创造性地把共同富裕升华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
  1.财富涌流,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描绘共产主义图景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前人思想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并继承,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宽广视野,创建了属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标志着作为一种理论建构的社会主义从此走出了乌托邦的荒野。作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共同富裕理论也同时由空想走向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有客观规律,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大势所趋一样,以共同富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取代充斥着剥削压迫、贫富极为悬殊的资本主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的实质,发现了资本家发财致富和工人日益贫困的秘密,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要义,就是“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劳动成果,全民共享,列宁斯大林的共富探索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列宁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横空出世,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在如何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面,列宁也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了尽快实现全苏联人民的共同富裕,显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斯大林采取了后来颇有争议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3.共有共管,共富共享,毛泽东明确提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灾难深重、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上下求索。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损益、损有补缺、均平、天下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契合点,终于认识到,要使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首先必须推翻高悬头顶的集万恶于一身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他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系统思想结晶,借鉴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所有共同富裕思想成果,结合轰轰烈烈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而丰富的实践,为使中华民族走出低谷,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开出人民大众共同富裕的幸福泉,进行了伟大而富有拓荒意义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影响深远的共同富裕思想成果。
  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即牢记红军使命,实行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1949年后,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毛泽东为实现全体人民大众的共同富裕而谋略全局,初步奠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本架构。毛泽东将为人民谋利益、争取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致力于为人民找到一条通往共同富裕之路。毛泽东首提共同富裕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凝练出“共同富裕”简明概念的第一人。作为朴实无华的大众化语言,共同富裕这一大道至简的扼要表述,使当时大多数还是文盲的劳动人民对陌生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朴素直观的解读,并由此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毛泽东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
  4.部分先富,尔后共富,邓小平先富带后富设计
  邓小平继承了中国历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胆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由此出发,他高度概括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经典概括中,最终落脚在共同富裕上。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内涵,即共同富裕不是基于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目标方向,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个渐进过程,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是统一的。由此,邓小平设计了一条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致富模式。
  六、走向共同富裕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路线图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缩小贫富差距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方案。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个人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十七大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十八大“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宣示,无不显示了我们党走向共同富裕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要求我们的工作由针对“落后”强调“先富”,转为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强调“共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为了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设计出包括目标、路径、步骤、保障四位一体的共同富裕路线图:“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情况下,共同富裕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是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急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毫不动摇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并在不久的将来破解这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难题,实现共同富裕,为世界各国塑造共同富裕的范式,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人民的期待,历史的期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和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