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人民谋幸福,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放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上。济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让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济南市坚持以发展为根本,以行动为准则,通过扎扎实实的苦干实干,把发展成果的“蛋糕”做大、做美味,让人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济南自古就有这样的胸怀:百年前自开商埠,创近代中国内陆城市对外开放之先河;章丘人孟洛川创办的瑞蚨祥在100多年前就建立了全国连锁的经营模式,店铺遍布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越开放越发展,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济南抓住列入首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契机,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在全国率先构建了4个海外企业联盟,德国斯图加特中德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浪潮海外孵化器正式启用;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30条”,既有“真金”,更具“诚意”,以“你有多大才,就为你搭多大台”的“大人才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临空经济区不断发展壮大,“高铁朋友圈”超过200个城市,中欧班列(济南—莫斯科)开通运行,便利、高效的空路、空海、空铁途径,让济南具有了“通达四海”的位置优势,加快了济南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济南综保区功能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与海关、检验检疫管理平台实现联网运行……济南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宜家、浪潮思科、奥特莱斯等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也纷至沓来。“引进来”“走出去”的交相互动,把济南与世界的融合提升到全新水平。
济南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将3250项市级权限和48个市直部门刻制的“2号章”全部下放给济南高新区,全力支持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大部制整合,推行扁平化管理,实现了“项目企业搞,手续政府跑”“不让群众多跑一次冤枉路”:一个项目从签约立项、落地建设到建成投产,所有手续可在一个局全部办结;项目从拿土地证到开工许可证,不超过10天。不久前,济南市又出台了《关于打造“十最”政务环境助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努力打造“就业创业门槛最低、市场主体负担最轻、有效投资空间最广、公平营商环境最优、企业群众办事最快、政务平台功能最强、窗口队伍形象最佳、改革评价效果最实、体制机制保障最好、督查问责措施最严”的放管服改革“2.0版”。类似的简政放权、便民利民措施,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以服务促管理、向改革要效率,成为济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
2010年初,潘建伟院士来济南创建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时候,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这项技术的重大意义,也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清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有的人甚至还心存顾虑和怀疑。而今,随着世界上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国内首个量子通信商用专网——济南市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的相继建成,中国再一次站在了世界领先科技的最前沿,济南作为重要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也日益凸显。当年的“冒险”,结出了今日丰硕的成果。看准了的事情就大胆地去干,该冒的险必须要冒;不倒翁虽然不会跌倒,但永远也不会前进一步。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古老泉城的血脉。
在新时代新发展的新实践中,济南对“开放、改革、创新”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开放是前提,要发展必然要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必然需要改革来突破,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老办法不管用了,就要摆脱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必然要创新。
“开放、改革、创新”,犹如“三台引擎”,驱动济南以大开放构建大格局,以大创新推动大发展,全力以赴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上先行先试、领先领跑,向着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目标阔步前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创下了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则下降了13.3%,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增加,发展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1-9月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11.9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居省会城市第10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同比分别前移8个、5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7%,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省会城市第4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分别前移6个、4个和2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18.5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居山东省第2位。
发展成果的“蛋糕”越做越大,共建共享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到75.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济南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为29148户残疾人家庭免费改造无障碍设施,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免费开放,部分黄河大桥对济南牌照小型客车、济南绕城高速北线对济南客车实行免费通行,全市重点区域场所WiFi免费覆盖,各种民生福利“大礼包”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多。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让群众有越来越浓的“幸福感”
天大地大,老百姓的事最大。济南市委、市政府认为,群众“开门七件事,件件是大事”。是不是时刻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能不能在家门口看得见绿水青山?民主、法治、教育、环境……哪里有问题,改革就推进到哪里;哪里有需要,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哪里有期盼,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济南市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是济南人心中最大的牵挂。泉是济南的灵魂。泉水最能拨动济南人的心弦、最能凝聚济南人的共识、最能激发济南人的自豪。从某种意义上讲,泉冒了,济南人就有精气神;喷涌的泉水,就象征着济南人幸福的源泉。济南已实现了泉水连续14年喷涌,建成了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正规划建设中央泉水区,以“一湖一环”为重点打造“泉城夜宴”,大力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100个泉水直饮点全面开放,泉城市民和广大游客在路边就能品尝到甘甜的泉水,这在全国是“独一份”。轨道交通建设“为泉抬头”,通过“避、绕、抬、升”保护泉脉。泉水,真正成为人民的共有、共享、共乐。除了泉,黄河也将成为济南的城中河,济南将从“大明湖时代”迈向携河发展的“黄河时代”。山是济南的风骨。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写道,“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济南市区有170座山体。近年来,完成绿化山体89座,新建26处各具特色的山体公园,济南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将于2020年实现山体绿化全覆盖;成立了南部山区管委会,明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为济南留住泉源、绿肺和水源地,为市民提供数量更多、生态更好、景观更美的休闲乐园。
济南人的幸福感,还和三个关键词息息相关:
第一个是公平。公平是衡量幸福感的一把“尺子”。2015年,济南市全面实现中小学“零择校”,去年进一步实现了“零择班”。在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工作中,坚持“一个中心(和谐有序)、三项原则(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方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拆迁工作,“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评到底,一个算盘算到底”,确保了公平公正;在“拆违拆临、建绿透绿”重点工作中,坚持“先政府后个人,先党员干部后群众”,定期向社会公布拆除台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脱贫攻坚上,坚持与群众“面对面”算清“四本账”,群众“认账”,才算任务“销账”。
第二个是参与。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是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济南市全面推开基层协商民主,老百姓的事情由老百姓自己商量着办,坚持民事民议民决,转变党委政府角色,变“决策者”为“引导者”,把话语权、决定权交给老百姓,建立居民议事会、百姓说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一千多个,老百姓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解决类似拆迁补偿款发放、老旧小区供暖等难点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参与的“啄木鸟”行动把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抓防霾治理”的大格局,济南的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舒适。领导干部走进电视台演播室,开展“政务面对面”电视问政直播,主动接受监督,“群众的批评要听,群众要的那口气儿要给”。济南市的12345热线日均受理1万多件市民诉求,热线服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目前正积极推动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市委市政府把市民反映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按照“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原则,紧贴群众需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第三个是“温度”。一个幸福的城市,一定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处处用心”,就能让群众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感受到幸福。济南市坚持以市民为中心理念,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等“四化”,让市民在享受城市服务、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在道路施工中,坚持“少挡一天是一天,少挡一米是一米”,施工现场设立绿色围挡,施工垃圾随时装袋清运,将对市民影响降至最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向不文明行为宣战,利用人脸识别系统整治行人闯红灯,济南的路口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文明、高效、谦让、温暖的“济南式过马路”成为现代泉城的一张新名片,“为民靠民不扰民”的创城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市里相关部门预估到取缔不达标小饭桌会造成学生“就餐难”,提前周密部署,在全市推行“学校食堂+营养配餐”工作模式,于9月底实现了“主城区学校学生午餐需求百分百覆盖”,既解决了学生就餐难和食品安全问题,又为广大学生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处处用心”,还体现在把群众的“没想到”变成党员干部的“先想到”。今年中高考期间,为了不给考生造成影响,所有在建建筑工地暂停施工,考场周边过往车辆不鸣笛,监考老师都换上了“软底鞋”;为解决家长放学后无法及时接孩子的问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供“人文式”课后服务工作,从9月份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开“四点半学校”建设,让学生在校有事做、晚走有管护。这些“没想到”的周到细致服务,打动了广大群众的心,也让济南变得更有“温度”。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让群众有越来越强的“安全感”
安全是幸福的基础。有了安全感,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更踏实。对市民来说,“安全”更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在人民智库刚刚发布的“安全城市排名”中,济南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在第三位,并且是“信息安全感”唯一得满分的城市。
“街上的摄像头、楼下的安全门、楼道的夜灯,更不用说一应俱全的消火栓等安全设备……安全就在我们身边。”我国大陆第一个、世界第97个安全社区——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的居民由衷地感慨。济南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连续7年命案全破,今年实现242天街面“两抢”零发案,公交车116天无扒窃。济南连续3年进入公共安全满意度全国前十,2017年位居第四,荣获“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济南人对安全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有自信,“平安济南”成为向来济安家落户的外地人发出的“邀请函”。
“眼看、鼻闻、嘴尝”,港西路的王大爷用了大半辈子的“选菜六字诀”最近“下岗”了。自从济南市对各大商超配送中心每批次果蔬、肉类全部进行农药残留、瘦肉精等检测,结果即时在大屏幕公布以来,他的选菜标准就变了:“咋选?看看大屏幕,谁家的蔬菜没有检出农残就选谁家的呗!”在餐饮领域,济南市全面推行食品质量量化分级制度,越来越多的餐饮单位主动摆脱脏乱差,连米线店、烧烤摊都以“挂上笑脸合格标志”作为招徕顾客的好手段;在饮用水领域,济南市研发建成了国内首个省市两级“城市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完成了数百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提升改造。从“菜篮子”“餐盘子”到“水杯子”,全方位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今年6月,济南被正式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批15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城市安全运行是“安全感”的底线,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超载超速、无视信号灯、逆行违停……大货车、渣土车的种种交通违法一直令市民深受其害。济南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保持对大货车、渣土车的高压整治力度,发现一起,打击一起,顶格处罚,直至清离运输市场,有效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面对极端天气,济南市深刻汲取10年前“7·18”暴雨灾害惨重损失的教训,把“防”字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年“7·19”防汛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果断调整上下班时间,并将这一做法制度化,出台了《济南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今后遇上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时,中小学停课,用人单位也可以采取临时停产、停工、停业等措施,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撑起了保护伞。
说一千道一万,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新时代“赶考”的考卷,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以结果论成败,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这实质上就是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济南市今年启动的“拆违拆临”工作,截至11月中旬,共拆除违法建设3136.09万平方米,相当于近450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如此大的拆除力度,在民意调查中依然赢得了94.02%的市民支持,更有98.14%的市民期望“一拆到底”。这“两个90%”里,也有一些被拆掉了违建、个人利益受损的群众,但他们依然“点赞”“力挺”,就是因为通过“拆违拆临”,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更便捷的交通、更清新的空气、更优美的环境、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打心眼儿里拥护支持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在2016年济南市组织开展的民主评议党风政风行风中,社会各界19万个评议主体对180个部门、单位进行了评议,参评单位平均满意度得分达到91.76分。
济南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名词,更不是形容词,而是个动词,必须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抓好落实,通过不懈努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