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17-11-13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编者按
  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11月10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济南社科院联合组织的“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龙奥大厦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峰出席座谈会并作主题讲话。座谈会上,4名我市社科理论专家代表,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学习体会。现将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发言进行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 峰
  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对党的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一定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和领航灯塔,必将更好引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思想十分深邃,具有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穿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构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定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着眼于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落细,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新变化,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全面准确系统把握好新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内涵,领悟蕴含其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政策水平,提高用新思想指导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领。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自觉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自觉用新思想指导谋划改革发展的思路,不断提高运用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担当勇气,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务实举措,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一定要统筹推进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各项工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不断把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引向深入、取得实效。要抓好带头学习。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发挥带领学、促进学的作用,带动本地本单位学习贯彻工作深入推进。要抓好宣传宣讲。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实际,集中组织宣讲,组织市及各县区学习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开展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网站”等活动。要抓好研究阐释。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认真学习、深入研读,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担负起深入研究和全面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要使命,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全面准确理解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泉城落地生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新时代”重大战略判断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包心鉴
  顺应时代需要、总结实践历程、回应人民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时代”历史制高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谋划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战略,绘制了一幅气势恢宏、前景壮美的发展蓝图,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践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定力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定心神”,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失。在新的时代,在新的前进征途上,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存在着许多新的风险,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才能以坚强定力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确保承载着13亿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建设伟大工程。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实践推进伟大事业。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实践来检验真理、让实践来发展真理,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我们为什么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因为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品格。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将胜利完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开始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市社科联副主席
  郭 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根据实践发展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然而,从发展的维度来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存在的发展不足、发展质量不优问题还比较普遍。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发展带来的,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聚焦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中社会脉搏准确地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构成。集中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既是过去发展的结果,也是实现更全面、更充分、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要求我们党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全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思维
  市委党校副校长
  扈书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化思维,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自信。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个方面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些战略部署,都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中根本性、最重要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智慧抉择。
  二是文化自信的深远布局。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所谓自信,当然指的是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要不忘本来,才能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先要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自知、自觉与自信。
  三是以文化人的务本理念。“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最本质的功能在于立德树人。回顾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语重心长讲文化、谈传统、论教育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用优秀中华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干部和人民,倡树理想信念、培育优良道德、激发人文情怀,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自觉担当,成为习近平执政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是事业发展的铸魂意识。文化是一切事业发展的魂魄,是无可替代的软实力。古人说“君子不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规划,完全脱离了技术层面的单一思维,是融会贯通的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是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立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体现人民中心,充满生机活力。
  五是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文化中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优秀政治家的道义精神与使命担当,是胸怀国家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理念和“大同”理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大党大国的国际责任融合在一起,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转化的典范。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思维,就要在各项工作中注意克服工具理性的局限和功利动机的干扰,着眼人本、注重根本,着眼长远、注重规律,真正做到干事业而不是干事情。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变化”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
  王国庆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并指明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这两个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判断,标明了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新变化的科学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进程得出的历史性判断,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重要依据,牢牢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发生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前夕,没有改变也不能够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只有作出这样的科学判断和准确定位,才能有力纠正一些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好大喜功、形象工程、土地财政、寅吃卯粮、牺牲环境等弊端。
  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标志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生产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这也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高度契合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抓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全领域深化供给侧改革,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最高位置,着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从保障、制度、发展、动力等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编辑:吴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