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
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 张志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要求全党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这是因为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是破坏民主集中制的大敌,是破坏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大敌,是破坏党内政治文化的大敌,是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大敌。
毛泽东同志曾经生动地说过,我们党必须是一个在人民群众眼里庄重的党。何为庄重?至为关键的是有规矩守规矩。一个没有规矩不讲规矩的党,是不值得人民群众尊重的。这个规矩就是我们党的铁的纪律,是广大党员干部高度的党性自觉。如果不在党的建设中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而任由这些不良习气在党内滋生蔓延,我们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尊重、认同和支持,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感召力。
宗派主义是一部分人为了个人私利而结成小利益集团,一切以小集团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其危害在党的历史上触目惊心。圈子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基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形成的,事实上是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利益集团或联盟的表现。而码头文化实际上就是与宗派主义和圈子文化直接相关的江湖义气。对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只要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党内就会大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搞人身依附,就会结党营私,就会一步步销蚀、割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因此,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过程中,要把这些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毒瘤彻底清除掉,把这种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突出问题加以根本性解决。只有这样,党才有能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思想建设的重大举措
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思想建设与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依靠科学的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乘风破浪,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的又一次思想建设与理论武装的重大举措。
初心和使命是一个政党最根本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出发,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要做什么,集中体现在初心和使命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与承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把这些根本问题给全体党员干部讲清楚说明白,让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这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须臾不可动摇。我们要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这是在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中创立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伟大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并贯彻落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提升组织力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
中央党校教授 戴焰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从报告中关于基层组织所面临的这些功能和任务定位,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因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所有这些功能,完成所有这些任务,都必须团结、带领和依靠广大群众,而基层组织能不能真正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能不能让群众始终跟着自己去实现目标,取决于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在这些方面中,组织力是个基础,是个关键。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成功,不仅在于我们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动员起来,更在于我们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组织起来。正因为党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组织起来,才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才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而党的组织力,很重要的体现就在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
今天,我们党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长期执政,社会的组织形式、人们的活动方式和就业方式、社会的利益格局、群众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如何更有效地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对我们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来说,都是一种新的考验。所以,我们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增强组织力作为重点。
组织力,不是一种简单的行政命令,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刺激,组织力是对时代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客观形势的正确判断,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对既定目标的矢志追求,对科学方法的纯熟运用,是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让群众自觉自愿围绕在党组织周围,跟着党组织实现自己利益和目标的能力。
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
反腐败力度只增不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德山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净化了政治生态,赢得了党心民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这是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清醒认识,也是对今后反腐败高压态势不减,反腐败重拳力度不减的政治宣誓。
五年来,在中央强力反腐重拳之下,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十九大报告仍然提出要把遏制作为重点,说明腐败增量依然不容轻视。结合这几年查办的案件可以发现,不少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手、不收敛,这就敲响了警钟,说明腐败增量仍然是反腐败斗争中不可小觑的问题。如何遏制腐败增量,这就需要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强高压与重遏制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而言之,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这是对近年来案件查办经验的总结。比如针对领导干部进行的“围猎”行为,不少干部被拉下马,这固然与个人的党性修养密切相关,但外部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受贿行贿一起查,就会对那些发起“围猎”的老板、企业家产生强烈的震慑作用,让那种肆无忌惮去拉拢腐蚀干部、自己却不受任何处罚的情况一去不返。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国推开
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
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 高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这释放出深化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体现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监督体系建设的政治自信。
“试点推开”十分可行。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部署,试点地区重点研究解决机构设立、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等难点问题,抓住转隶这一重点做好改革实施。截至今年3月底,山西11个市、119个县(市、区)全部成立监察委员会;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浙江也完成各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此后,改革试点转入抓全面建制、抓规范运行、抓试点目标总体实现新阶段,陆续出台“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制度,规范了监察委员会12项措施的审批流程,为试点推开提供了可用制度和可借鉴经验。
“试点推开”十分及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护航。
“试点推开”十分重要。当前,监察体制改革全国试点推开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敏感度高,应抓住检察机关人员转隶、留置权规范使用、纪法衔接特别是与国家监察法“对标”等关键点,优化再造纪检监察工作流程,把执纪审查权和国家监察权关进制度笼子,加强全程规管和责任倒逼,以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能的实效,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出贡献。
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
是现实需要 也是政治性要求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庄德水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为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为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现代化水平指明了工作方向。建设这个平台是解决现实工作问题的需要。近年来,纪检监察检举举报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受信息技术限制,检举举报平台没有实现全覆盖;检举举报平台运行呈现碎片化,还没有形成统一运行标准和规范;检举举报平台内部问题线索的流转没有实现全流通,有些问题线索得不到及时处置……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发挥科学技术和信息管理作用,把纪律“探头”延伸至基层,采取“接地气”方式主动地与人民群众沟通,认真处理反映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检举举报。
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既是一个技术性要求,有利于改善监督工作机制,为实现监督执纪精准化、信访分析准确化等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要求,有利于打通纪检监察系统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最后一公里”,鼓励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反腐败,让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和处理。
检举举报是纪检监察问题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是开展监督执纪的第一道程序和基础工作,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监督执纪的成效。检举举报渠道越畅通,越有利于纪检监察机关掌握反腐败斗争态势的发展情况,掌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点和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架起纪检监察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并且,全覆盖的检举举报平台投入运用后,可以实现对全部检举举报信息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压信不查、跑风漏气等问题,确保每一项检举举报信息都能得到处理。